本报记者 余连斌 通讯员 范琳梅
【农村金融时报】
风吹稻浪满地香,万亩良田披金装。在与四川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红旗村相邻的金山村农情观测平台上,可直观牛佛镇土地综合整治后的巨大变化,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呈现在眼前。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碎片分散的土地。耕地集中连片程度较低、耕地质量不高等问题,导致当地耕地产出效益较低。
“碎片地”变成“高产田”的背后,离不开农业政策性金融持续发力。据了解,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对金融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行了诸多探索,信贷支持的牛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案例作为全省首个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让沱江边这座千年古镇释放出“点土成金”的改革效应。
往前追溯,2021年,牛佛镇被自然资源部批准纳入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燃起古镇振兴的希望。农发行四川省分行指导辖内自贡市分行研究吃透政策,围绕土地做文章,组建服务专班,结合县区项目实际,深化政银企三方合作,提供融资方案思路,做实做细项目申报各项前期工作,解决融资过程中急难愁盼问题,跟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关政策咨询及办贷工作,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保障,赋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牛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顺利获得授信1.8亿元、实现投放1.02亿元。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提升利用土地价值的有效举措,是产业项目落地的重要保障。据悉,牛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农用地整理与沱江粮油现代园区建设相结合,建设用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集中连片农田整治,完善灌排设施,因地制宜实施地力培肥、生态化农田渠系建设、生态化生产道路建设等工程,小田块变身标准稻田和机械化宜耕地。
同时,该项目还推行“稻鱼、稻虾、稻蛙”等轮作共生产业发展模式,按照“水稻+”养殖业发展思路,在水稻田养殖青蛙和小龙虾,利用其排泄物为稻田施肥,水稻田里的微生物为青蛙和小龙虾提供丰盛“自助餐”,逐步形成“稻在水中长、蛙在稻间跑、虾在稻下游”的绿色养殖模式。
如今,通过土地整治,牛佛镇的红旗村、农科村、大义村实施的2000余亩土地整理项目已初见成效,4千米排水沟渠蜿蜒向前,10余公里田间道路也为村民提供极大便利。牛佛镇已形成约1000亩水稻核心示范园、1000亩稻鱼示范园、2000亩稻虾示范园和500亩稻蛙示范园,实现土地效益产值最大化,打造新时代丘区“鱼米之乡”。
“自从土地综合整治后,我们村更漂亮了,特别是1000亩机播油菜吸引很多外地人来观看。”见到有人来访,红旗村村民总会自豪地说起家园的变化。
“在家门口为养殖企业打工,工资收入不错,还能就近照看家人,幸福感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外出务工返乡的红旗村村民们纷纷表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助力“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协同辖内自贡市分行主动对接自贡市各县区发展所需,宣介农发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信贷政策,协助地方党政“解锁”土地密码,解决乡村振兴“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聚”等问题,保障“千万工程”实施。
当前,牛佛镇推进“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已迭代升级,实现粮田变“良田”、田园变“花园”、园区变“景区”的美好愿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