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电影不放不行,那是山里孩子们看世界的万花筒。”在云南怒江深处,泸水腾越轮胎经营部店主杨明金介绍道,除了轮胎店,他还“开”了一家露天电影院,是免费的,也是流动的,每天在不同的村庄放映。
自1998年以来,杨明金累计播放了4600场电影。村里有些老人听不懂普通话,他还自学涂磁音技术,把配音转换成傈僳语。
如今,泸水腾越轮胎经营部加入网商银行发起的公益小店联盟,并收到来自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的公益扶持金。
今年5月份,网商银行专门为杨明金寄送了一套崭新的电影播放设备。“我原先的那套设备已经用了8年,幕布涂层掉光了,还破了几个洞,音响也出了毛病,杂音特别多。能带上新设备开车进山放电影,我特别兴奋。我会把电影一直放下去,直到我拉不起幕布的那一天。”杨明金笑着说。
网商银行公益小店相关负责人王烨告诉记者,网商银行结合自身普惠金融服务特点,主动探索公益实践,发起“公益小店联盟”,通过提供公益扶持金、免费升级设备、捐赠日常物资等形式,切实分担小店公益成本,让小店公益之路走得更远。
截至今年8月底,公益小店联盟累计支持超1500家小店、惠及小店背后的弱势人群超720万人次;累计有76个爱心品牌加入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捐赠物资价值超1100万元。
透过网商银行为小店分担公益成本的故事,折射出一个重要课题更值得关注,在协助“杨明金”们的过程中,一些来自金融机构的“非金融服务”越发起到重要的黏合作用,这种作用或成为未来“三农”和小微企业主对金融服务产生兴趣、需求和依赖的理由之一,对于金融行业提升客户黏性、提高服务温度、提升服务质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加速自身全面发展等,都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影响和成效。
随着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各家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持续加大下沉力度。那么,“非金融服务”的开展,为增强“三农”与银行之间的黏度和信任度提供了哪些有益帮助?“金融+公益”如何为乡村振兴谱写新章?以金融赋能公益又有何意义?
开展“非金融服务”
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需求
非金融服务,原指存贷款业务外的保险代理、基金代销、财富管理等。在这里,延伸为金融机构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微企业、种植养殖户等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提供的综合化服务的尝试,其本身已超越金融业务范畴,但却对金融业务拓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在受访对象看来,当今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银行机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金融服务范畴,而是同步拓展非金融服务领域,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一方面,通过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强化其专业服务能力。这包括为客户提供市场分析报告、投资建议、风险管理策略等,帮助客户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做出明智的金融决策。另一方面,凭借专业的金融知识和经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市场分析和投资建议,帮助客户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稳健前行。”广西那坡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班伟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班伟表示:“我行还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健康医疗和生活便利等非金融服务。通过与学校、医院、商超等合作,为客户提供金融知识培训、提升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增强金融消费者获得感。”
在谈及开展“非金融服务”方面有何举措时,广西三江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彬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我行志愿者始终走在服务‘三农’的最前沿、普惠金融的第一线、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近三年,我行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近百场,惠及群众达5万人次,全行内志愿者服务人数约90人次。”
三江县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素有“百节之乡”美誉。近三年,三江农商银行累计为三江县民族节庆活动捐赠物资、款项近130万元。此外,该行还积极融入乡村治理,有效推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林溪镇5A级景区程阳八寨平岩村等村开发了积分管理系统。
“此举既提升了村两委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水平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高,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让更多的群众拥抱数字生活。”蔡彬补充道。
金融携手公益
为乡村振兴谱新章
“金融+公益”是“非金融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金融与公益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在班伟看来,这一创新模式为乡村带来了资金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设计专项信贷产品、降低融资门槛、优化金融服务等方式,金融机构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公益事业在乡村振兴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教育支持、医疗援助、文化振兴等项目,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可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而“金融+公益”的深度融合模式,则增强了金融行业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度,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与“三农”事业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金融为公益项目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影响力,而公益则通过其社会动员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引导更多资源向乡村倾斜,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深度。”班伟表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实现。
展望未来,“金融+公益”模式或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政策持续支持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这一模式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乡村带来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公益项目,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金融赋能公益
交织出温暖有力的图景
当今社会,金融与公益,正逐渐交织出一幅幅温暖有力的图景。
谈及对社会层面的影响,蔡彬认为,农商银行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公益项目,为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解决方案,从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持续发展。同时,以金融赋能公益,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通过为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和帮助,尽行业之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整个农村领域的生活水平。
“农商银行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可以展现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品牌形象和声誉。这种正面形象的树立有助于吸引更多客户和合作伙伴,促进业务发展。”蔡彬表示,金融赋能公益的过程中,农商银行可以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服务模式。例如,通过开发适合公益项目的金融产品,满足公益组织资金需求;通过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帮助公益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传统公益模式受限于捐赠者的数量、能力和意愿,难以保证公益项目长期稳定运行。
金融赋能公益,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公益众筹、社会影响力债券等金融工具,极大拓宽了公益资金的来源渠道。这些创新方式不仅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公益事业,还通过市场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得公益项目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班伟认为,金融的介入,促使公益项目在策划、执行、评估等各个环节中,更加注重专业性和科学性。金融机构利用其风险管理、数据分析等专业能力,帮助公益组织精准识别社会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项目方案,确保资金有效利用。同时,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要求,也促使公益项目更加注重成果展示和社会影响力评估,从而吸引更多关注和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赋能公益的过程,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过程。通过金融力量,公益项目能够更广泛触达社会各个层面,激发社会公众的公益意识和参与热情。
同时,金融的透明性和可衡量性,使公益成果更加直观可见,增强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信任和支持。这种正向反馈机制,有助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整体向更加和谐、公正的方向发展。
“金融赋能公益,不仅是对传统公益模式的革新与升级,更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贡献。它让我们看到,金融与公益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伙伴。”班伟坦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金融的智慧和力量,还需要公益的情怀与担当。
杨明金和孩子们在露天电影院观影 网商银行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