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临近国庆假期,坐落在安徽黄山歙县新安江畔的九砂村、漳潭村陆续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九砂村和漳潭村是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实践地,为贯彻落实禁捕退捕政策,两地村民摒弃传统的生存方式,上交渔船退捕上岸,结束了“靠水吃水”的历史。然而,渔民退捕上岸后,生计如何保障?空心化的古村落,又如何保护再利用?
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率先制定金融支持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千万工程”行动计划,实施六大专项行动,形成金融服务“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截至今年8月末,该分行支持乡村建设领域贷款超865亿元,支持乡村产业领域贷款超892亿元。
把古村落“串珠成链”
黄山市拥有传统古村落310个。充分挖掘文化特性,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地处这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古村落而言,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决策。但问题在于,大多数游客只是乘观光船至此,下船游览景区后,又乘船离去。
“漳潭村和紧邻的九砂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缺少民宿、旅游饭店等配套产业,仅限观光游。”黄山市歙州农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歙州农文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想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将游客留下来,这样消费点就更多了。”
歙州农文旅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设立的平台公司,牵头负责包括九砂村在内的15个村的和美乡村建设工程。歙州农文旅等项目方“把游客留下来”的方法是,采用“公益+商业”模式,通过打造共享食堂等公益性资产,推进咖啡店、民宿、非遗工坊等商业性资产运营,丰富村落业态,提升整体环境,带动村民致富。
项目构想十分合理,但难点在于如何撬动各方资本,整合闲置资源,进一步做强文旅运营,盘活整个古村落群。
为此,歙州农文旅成立之初,便与农业银行合作开发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并申请歙县村落保护和利用(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贷款。该项目总投资7.38亿元,共获得流转土地6050亩,盘活民房3.97万平方米,包括漳潭村、九砂村等15个村的和美乡村建设工程。
“我们有一种创新模式,叫‘串珠成链’。”农业银行安徽黄山分行相关负责人称,单独一个村,因村集体不是市场运营主体,银行支持力度十分有限,但将新安江沿岸15个村汇成一个整体项目,由县级平台牵头运营,银行资金便可大量介入。
有了资金支持,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有效解决了融资渠道不畅等难点堵点。通过“资源+产业”两手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有效提升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景区每卖出一张门票,村集体就能从中得到2块钱分红收益。全年下来,村集体分红超过70万元。此外,当地村民还通过民宿运营、特色农产品销售等途径增收,实现了乡村与景区共同富裕繁荣。”上述歙州农文旅相关负责人称。
截至目前,农业银行安徽歙县支行已为该项目投放贷款2.67亿元,在资金支持下,项目涵盖的15个古村落正逐步有序得到开发,曾经“沉睡”的古村落群,已然被“唤醒”,成为集自然风光、文创研学、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区域文旅新地标。
打造和美乡村建设新模式
在黄山市黟县关麓村,黄山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在改变这个古老村落的面貌。
“考虑到乡村旅游业态的打造是长周期过程,所以我们的项目期限批得比较长,解决了企业后顾之忧。最终我们是想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只有农民富了,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农业银行安徽黄山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在农业银行长期金融的助力下,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多元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创意变生意,生态变业态,沉睡资源被彻底盘活。
度假区同时对村庄环境进行全面有效治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悄然改变,古老村落焕发出新光彩。
“以前主要靠种植农作物来维持生计,现在只用出租原来的老房子就已经有不少收入了,有时候给景区做做工,还能多挣点收益,生活质量提高很多。”家住关麓村的村民郑卫国感慨地说。
据了解,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自实施以来,共租用村民老房36幢进行改造提升,期间每户村民每年租房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与此同时,度假区还通过让村民参与各项建设、租用闲置旱地及林地等方式,帮助村民每人每年增收4.3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