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农村金融时报】
“一场雨后,我们的‘菇菇’们长得特别快,大家放心入手。我们是巴西菇,又叫姬松茸,炖鸡汤喝绝配……”近日,《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走进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蚌谷乡龙正村委会噜啦村民小组,只见100多个黑色的巴西菇种植大棚整齐排列。棚内,一朵朵壮硕的巴西菇破土而出,仿佛一堆堆“金元宝”整齐有序地分布在菌床上,大棚经营者刘禹仲正在菇棚深处架起手机直播,妻子不时配合着展示茁壮成长的巴西菇。
“现在到了云南各类野生菌成熟的季节,与野生菌相比,人工培育的巴西菇具有食用安全、营养价值高的优势。当前正是销售旺季,今年我带领团队尝试开展线上直播销售。”刘禹仲向记者介绍说。
据了解,2016年,27岁的刘禹仲积极响应村委会号召,带着一腔热血回到村委会当文书,他把多年来在外务工的经验运用到村务治理中,努力尝试发展村集体经济。经过多方考察,他发现彝族寨子噜啦村适宜种植巴西菇,但这个产业在当地属于新产业,于是他决定自己先行先试,并将多年打工的积蓄投入到巴西菇产业发展中。
“在农业银行30万元‘惠农e贷’支持下,我引进了恒温生产设备,并带动全村发展恒温生产,现在我们村每年产量约800多吨,产值预计可以达到1400万元,金融支持是我们发展的底气和力量。”刘禹仲告诉记者。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刘禹仲率先向农行文山分行申请了30万元“惠农e贷”发展巴西菇产业。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龙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为发展模式。农行文山分行累计向该村34户农户授信574万元,累计发放贷款510万元。在金融活水的助力下,该村逐步形成“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提供培养料、统一提供技术、统一价格收购、统一销售产品”的全程经营管理模式。巴西菇成熟季节为每年5月末至11月份,可为该村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人次,助力农户增收108万元。
如今,“小菌菇”已成为噜啦村的“大产业”,该村也从过去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蜕变为远近闻名的“幸福基地”。
“为全面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我行主要依托拳头产品‘惠农e贷’,重点向产业聚集的村社开展农户信息建档。同时,加大了乡镇网点布局和乡村振兴通布放力度,积极扩大了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触角,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农行的金融服务。”农行文山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陈柳滢向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5月中旬,农行文山分行今年以来累计投放惠农e贷47459笔,金额26.22亿元,惠及9824户农户。近3年来,该分行累计投放“惠农e贷”29.78万笔,金额140.05亿元,惠及50025户农户、1.6万余个村小组。此外,该分行设立乡镇网点7个,惠农通服务点建成515个。
(通讯员汪宗丽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