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04月15日 > 总第629期 > A6 > 新闻内容
枇杷果变“金果果”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陈衍水

【农村金融时报】

——农行福建云霄县支行支持枇杷产业发展

被誉为“闽南报春第一果”的枇杷已陆续成熟上市了。近日,《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跟随农行福建云霄县支行客户经理,走进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马铺乡下城村优质枇杷基地。只见连绵起伏的山坡上种满了枇杷树,树上挂满了银色果实套袋,远远望去,好似覆盖在果园上的雪花。果园里工人们趁着天气晴好,正赶着采摘果实、拆袋装筐、挑果下山。

“今年枇杷丰收,价钱不错,这样整筐收购一斤8元。”朱发源高兴地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今年他家预计能实现20万元的经营利润。

前些年,在外辗转打拼了十多年的朱发源回到村里,发现村里家家户户都以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式种植枇杷,原先房前屋后普普通通的枇杷树已成了村民们的“致富树”,于是萌生返乡创业的想法。在村里的鼓励引导下,朱发源向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请教,主动参加村里举办的枇杷种植培训班,从开垦果园、购买种苗、施肥、梳花、留果、套袋等,一步一步学起来。

但进入种植实践阶段时,朱发源却面临购买肥料、灌溉设备的资金难题。正发愁的时候,农行福建云霄县支行“惠农e贷”整体推进“党员突击队”来到下城村,了解到朱发源的情况后,及时办理10万元的“惠农e贷”。在这笔贷款帮助下,朱发源从他最初的10多亩枇杷园中收获“第一桶金”,也盖上了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朱发源计划着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但他的贷款三年授信却到期了。在向农行申请续贷过程中,农行工作人员根据他的实际经营情况,为他办理续授信,且额度提高到30万元。有了这笔资金,朱发源的果园扩大到现在的120亩,同时,在果园全部安装了自动灌溉设备,实现果树浇水、施肥自动化。

“下城村的枇杷种植能发展到现在3800亩的规模,并将‘早钟6号’‘贵妃’打出品牌,离不开农行的大力支持。”下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文彬告诉记者,近几年下城村与农行开展“银村共建”,并被农行福建省分行授予“信用村”,村民在贷款额度、利率优惠等方面享受优惠,大大解除村里农户发展枇杷产业的后顾之忧。目前,该村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从事枇杷种植,走上富裕的道路。该村还被福建省评为“一村一品”示范村,种植的“早钟6号”“贵妃”枇杷品种,畅销全国各地。

近年来,农行云霄县支行立足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禀赋,不断加大“惠农e贷”推广和“信用村”建设,通过“银村共建”,帮助枇杷种植专业村推进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种植技术规范化及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及枇杷品牌推广,金融支持枇杷产业发展,帮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截至目前,该支行已累计发放“惠农e贷”35.75亿元。

(通讯员简银蕉、高一明对本文亦有贡献)

农行云霄县支行客户经理到果园了解枇杷收成情况 农行云霄县支行供图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