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03月11日 > 总第624期 > B4 > 新闻内容
安溪农商银行 积极构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金融时报】

安溪农商银行深入贯彻落实省联社党委“三个三”战略部署,积极践行共享与普惠理念,全面推进“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战略工程,充分发挥农信机构的服务支点、金融纽带、金融杠杆作用,与各市场主体合力共为,不断提升农信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全方位打造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安溪样板”。

(一)利他共生,夯实“组织链”

1.凝聚“一个核心”,党建引领强根基。以“党建+”为纽带,不断扩大“朋友圈”,与30个政府职能部门/乡镇政府、37个学校/医院/卫生院及20个商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安溪各村居两委、企业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着力县—乡—村三级政银合作全覆盖,带动政银要素互通共融,通过加大合作的广度及深度,提高辐射能力和服务张力,凸显村居治理上有“农信元素”、绿色经济有“农信特色”,民生服务有“农信担当”,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张无形金融名片。

2.建强“一支队伍”,双向互派聚合力。以“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和“党建指导员”双向互派为抓手,向全县24个乡镇派驻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147名,并从各乡镇党政机关中选聘党建指导员28人,培养“泥腿子”金融专家,合力推动政策、资金、服务精准直达。打造“乡里通”金融服务品牌,深入一线、联动村居,与财政、农业、教育、共青团及基层党组织等协同,满足农村各类群体金融需求。

3.打造“一批站点”,跨界融合筑生态。立足辖内客群、特色文化、经营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打造3家“‘党建+’邻里中心金融便民服务点”、1家“邻里中心+福农驿站”、3家“小额便民点+福农驿站”、2家“林业专营支行”、1家“‘涌泉’行动金融服务中心”、1家“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各站点建设力求“一站一特色”服务格局,其中清水湾社区“党建+”邻里中心福农驿站在全省农信系统福农驿站验收中获评优秀等级。

(二)合力共为,升级“价值链”

1.“新平台”赋能,助力基层治理。加快推广福农综合服务体系,与安溪县农业农村局签订《福农综合服务平台》合作协议,合力推动新农主体管理系统、宅基地监管系统、土地流转管理系统、银农直联、村务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6个子系统落地,提升农村资金、资产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助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以“新农主体管理系统”培育现代农业“新主体”,通过各渠道收集辖内3550户新农主体清单,并运用系统建档评级,成功为1101户新农主体提供信贷资金5.03亿元;以“宅基地监管系统”助推土地改革“新农宅”,主动对接当地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等农村宅基地管理相关工作部门,第一时间跟进农村宅基地审批建设改革;以“银农直联系统”实现三资管理“全覆盖”,为476个村居开立村居委员会账户,助力安溪村级财务规范管理。

2.“新模式”增值,延伸服务触角。“数字便民”,与县行政服务中心机关党委等八个党组织共同签订《“党建+”便民服务联建联创协议书》,并在福农驿站布设政务一体机,具备医保、公积金、税务登记、不动产抵押登记等政务业务查询办理等900余种功能,实现政务服务与水电气网银等业务“一站式”办理。“服务惠企”,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企业代办便民服务点管理、业务培训及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入合作,在各乡镇布设27个“企业代办便民服务点”,搭建市场主体“注册—开户—授信”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体系,打造“政府+金融+企业”的政银企特色联动模式,已免费受理企业注册业务超500户,为企业节省注册费30万元。“公益助农”,依托“福农e购”电商平台,搭建“金融+电商+农副产品+扶贫”的助农平台,为本土企业、合作社等提供网络销售及金融服务,在线上“泉州乡村好货馆”成功上线官桥豆干、桔红糕、湖头米粉等本土农特产品,同时对接线下泉州乡村好货展,为农特产品经营者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助力产地供应链升级及区域特色品牌打造。“信用惠民”,深入开展新标准下的金融信用村创建工作,采用“网格+信用”模式,强化信用工程宣传引导和氛围营造,成为211个信用村的主办银行,推动“信用”换“真金”。

3.“新场景”塑造,嵌入多元生态。充分整合业务产品功能和线上线下渠道,打造“智慧停车”“智慧商超”“智慧公交”“智慧云缴费”等13类智慧场景应用,商户共714户,交易笔数1997.42万笔,金额11.22亿元,有力丰富移动支付场景应用范围,有效触达各类客群。例如,着眼“金融+科技+教育”,为安溪第六中学建设智慧校园场景项目。针对目前校园管理存在的堵点,依托福建农信云缴费平台,为6000余名在校师生提供“轻松管、轻松收、轻松缴”收付款服务,同时协同科技公司,以人脸识别生物工具为核心,搭建食堂用餐、课堂点名、老师排课等场景应用,打造支持“家、师、生、校、教”全客群、覆盖教育全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

4.“新技术”支撑,提升融合质效。自主研发上线“三大平台”+“一小助手”等项目,包括:“数据应用平台3.0”“智能零售平台2.0”“无纸化审批平台”“企业微信移动助手”,以“金融+”的科技赋能做强“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工作,进一步提高协同和办公效率,为实现精准营销、精细考核、科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其中,自主建设的公共二维码系统已累计受理业务超50万笔,受理率75%;通过智能零售平台大力推广普惠金融卡、普通贷记卡等线上产品,打造全线上的信贷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信贷业务效率,目前已成功受理2万笔,授信金额15亿元;自主研发上线过程管理平台,推行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平台通过可自定义的任务管理流程、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可视化的业务分布地图等方式,强化客户管理质效,同时通过数据精准匹配、常态化营销活动、微信立减金等线上奖励,丰富营销工具和渠道。

(三)普惠共赢,赋能“产业链”

1.提效“布点”,丰富产品供给。以辖区产业发展状况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产品创新工作,针对性推出“业主贷”“新农直通贷”“福农直通贷”“乡村振兴贷”“职业农民贷”“公积金贷款”“涌泉贷”“新市民贷”“乡村振兴·消费贷”“租金贷”“在建工程抵押贷款”等产品,逐步形成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民生金融”“人才金融”“绿色金融”为核心的信贷产品体系,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

2.强基“固链”,深耕特色产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聚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通过构建农商银行、益农信息社、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联社等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成功与安溪县茶叶发展促进会、湖头小吃同业公会、尚卿乡家居工艺电子商务协会、茭白产业协会等特色产业团体对接,总授信超20亿元,并推出专属信贷产品,如“茶金农”“藤飞贷”“电商贷”“茭白贷”等产品,提供系列信贷资金超100亿元,积极融入当地产业供应链条,实现“线性拓户”。

3.增量“拓面”,助力小微民企。积极探索构建农商行、产业协会、重点企业等主体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运用好金融“工具箱”,大力推广“金服云”及“泉通行”政企数字服务平台“金融找企业”服务专区等企业信贷需求对接平台,打通政银企供需“直通车”。同时,通过激励资金适当反哺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提高当地网点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热情,推动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持续提升,余额超110亿元。

通过打造共享与普惠的“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安溪农商银行不断拓宽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实体经济、助力小微民企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各项业务稳步发展、重点工作破题起势,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一)强实力、优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扛旗领跑”

1.主营业务成果丰盈。截至2023年末,资产总额316.13亿元,成为安溪县首家资产总额突破300亿元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8.68亿元,市场占有率36.81%,各项贷款余额203.76亿元,市场占有率27.49%;经营效益持续提升,实现利润总额4.1亿元。

2.荣誉奖项收获颇丰。2022年以来,获评全省农信系统首批“财富管理示范行社”,逐步构建起适配城乡的“大财富”管理服务格局;从泉州市37家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获评泉州市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优秀奖;在2022年度泉州市优秀绿色金融案例评选活动中,“‘茶金农’供应链信贷产品”以全市最高票数入选,彰显农村金融机构打造绿色金融产业“生态循环”,助力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的成功探索。

(二)守定位、夯基础,担当乡村振兴“主办银行”

1.乡村振兴精准对接。坚守为“农”本色,涉农贷款余额187.35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49.94亿元,占各项贷款的76.58%,有力支持畅通农村经济内循环,促进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2.普惠金融纵深推进。依托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网格化走访,推动第三代社保卡发卡量突破43.6万张,并实现社保卡业务无纸化办理。截至2023年末,整村授信379个村,授信金额超49亿元,贷款客户数11.94万户,贷款覆盖面达44.1%。

(三)破难题、解困局,打造服务实体“特色样板”

1.护航小微民企发展。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民营小微企业金融供给,普惠型小微企业(单户1000万元以下)贷款余额110.15亿元,比年初增加31.71亿元,增速40.4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3个百分点,户数2.26万户,比年初增加6154户。同时,充分利用运用各项政策红利,再贷款余额11.40亿元,向人行申请的存量再贷款余额排名全县银行业首位。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09.59亿元,比年初增加31.16亿元,增幅39.73%,2023年累计向人民银行申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金5740.36万元。

2.助力特色产业腾飞。持续加大对茶业、藤铁工艺等支柱产业及湖头小吃等地方特色产业支持力度。创新推出“茶金农”涉茶系列贷款,全力对接茶农、茶商、茶企在生产、销售、品牌升级等环节的资金需求,累计发放茶产业贷款近60亿元,涉及客户5万户,有效提升当地茶产业从业者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同时,为藤铁工艺从业者、电商从业者量身打造“藤飞贷”“电商贷”等特色产品,并在尚卿乡启动“乡里通”夜间服务,逐户对接藤铁企业资金需求,发放藤铁产业贷款超8.43亿元、“电商贷”1亿元,助力藤铁业成为安溪县经济新支柱。

安溪农商银行坚持“金融为民”使命和“利他共生”思维,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融合站点为纽带、以产品创新为载体、以科技平台为支撑,在深入实施“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工程中形成“四个一”创新举措,有效调动各方资源,汇聚多方合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一个品牌”——“乡里通”普惠金融服务:成立“乡里通”金融服务队,向全县24个乡镇派驻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147名,并从乡镇党政机关中选聘党建指导员28人,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政银合作模式,确保村居百事通、群众关系通、客户需求通,做到进得了门、聊得上话、送得出服务,实现获得信任、获取客户、获益发展,打造“农”“特”“亲”服务品牌,成功获评2023农村金融品牌创新年度案例。

依托“乡里通”联动村居、深入村落,累计进村服务超10万次,已为379个村开展整村授信,授信金额超49亿元,贷款客户数11.94万户,覆盖面44.1%;扎实开展移动社保服务,成功为安溪三分之一乡亲办理第三代社保卡;网格化走访各类市场主体超2万户,累计投放“提质增产争效”专项资金4.75亿元;走访收集各乡镇贫困学子材料,累计通过福建农信慈善基金会和县慈善总会爱心资助困难学子1300名、金额365万元,为2.58万名困难学子发放助学贷款5.58亿元,是全省办理助学贷款最多的金融机构;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01户、金额1552.88万元,贷款覆盖面15.28%。

“一个中心”——安溪县联合运营中心:与安溪县农业农村局深度共建“安溪县联合运营中心”,内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益农信息社运营中心”“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三大分中心,集金融、政务、电商、培训、公益、民生、物流等“多位一体”。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与县农业农村局签订《福农综合服务平台》合作协议,合力推动落地新农主体管理系统、宅基地监管系统、土地流转管理系统、银农直联、村务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6个子系统。同时,该中心还设有“企业代办便民服务点”,搭建市场主体“注册—开户—授信”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体系,打造“政府+金融+企业”的政银企特色联动模式,已成功为超500户小微企业免费办理企业注册服务。设置“农残快速检测台”,配备专业农残检测设备,拓展入网农产品检测任务。“益农社运营中心”统一管理安溪县368个益农信息社,并设立农特产品展示区和乡村振兴助农平台“福农e购”在线销售平台,展示安溪县特优农产品“一叶五金五银”,助推安溪农特产品出村进城。目前,福农e购安溪地方馆入驻商家26家,上架产品51种,入驻以来累计销售件数5.55万件、销售金额超1000万元。“普惠金融服务中心”,设有2个金融服务窗口,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在多社融合的带动辐射下,该中心各项业务蓬勃发展,各项存款余额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46亿元。

“一套产品”——“茶金农”供应链信贷:茶产业是安溪最大的特色产业,安溪农商银行围绕茶叶生产、销售、品牌三个环节,创新推出“茶金农”涉茶系列贷款,助力茶农、茶商、茶企在生产、销售、品牌升级等环节的资金需求。该产品具有额度高(最高可贷1000万元)、担保多样(支持灵活选择信用贷款方式或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产品丰富(针对茶领域开发了“小微贷”“农E贷”“科特贷”“茶庄园贷”、普惠金融卡等一系列涉茶信贷产品)等特点,受到茶农、茶商、茶企青睐,已累计发放“茶金农”超50亿元,涉及客户5万余户。

“一个平台”——“公共二维码”智能抢单服务平台:安溪农商银行首创“公共二维码”智能抢单服务平台,实现业务“码上扫,马上办”,客户扫码后,系统根据客户的定位显示就近网点的支行行长为咨询服务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办理业务。“乡里通”金融服务队在小额便民点、福农驿站、金融助理驻村点等阵地布设“公共二维码”,为客户畅通线上业务咨询渠道,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同时,叠加“抢单机制”,员工通过“抢单”为提交咨询的客户办理业务,有效提高了营销效率,为移动式、全天候业务办理提供条件,确保业务及时落地。“抢单机制”推广运用后,平均业务对接时长从4个小时转变为1.5个小时,客户平均等待时长缩短60%。目前已受理业务超50万笔,受理率75%,其中,第三代社保卡业务43.6万笔,贷款类业务近3万笔、授信总额超25亿元,手机号码支付及扫码收单业务近5万笔。

(叶筱琛)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