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01月15日 > 总第617期 > B3 > 新闻内容
从实际出发 推进农商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娜

【农村金融时报】

随着国家层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程度的持续加大,外部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内审部门亟待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效。

农商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和面临的困境

认识存在误区,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两种形式,但实际工作中,大多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只是任中审计,还有的认为只要有岗位调整就要做离任审计,而不管其是否为高级管理人员或是重要岗位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识尚不深入,存在一定误区。

审计规划不足,资源配置较为被动。一方面是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性不强。由于人事任免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离任审计难以提前规划,而任中审计虽可以提前规划,但由于人事事项的敏感性,且任中审计占比较小,通常也未能在年初进行正式统筹规划。另一方面是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组织人事部门交办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都比较集中,一批下来往往是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加上审计时间往往只有一周甚至更短,使得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审前对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和相关制度作一定的了解,容易导致审计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方法单一,系统资源运用有限。一是审计资料获取渠道单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数据资源较为单一,外部数据资料主要是个人征信报告,其他大部分资料都依赖于被审计人员所在机构报送,各类监督部门数据信息未能充分共享,缺乏合理有效的数据抓手。二是审计技术方法较为单一。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范围广,有时难以保证审计程序的充分性,报告素材更多来自被审计人员所在机构报送的计划总结和个人的述职报告。

问题挖掘不深,成果运用难以深化。一是揭示问题不深入。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财务、信贷业务领域关注较多,其他业务方面关注较少,对一些问题停留在表面,揭示问题的深度、分析问题的广度不够。二是整改责任相脱节。离任审计时,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在离任领导干部任期内发生,但整改责任通常落在继任领导干部肩上,任审脱节,易造成继任者“新官不理旧账”。三是成果转化待加强。审计问题的整改往往局限于被审计单位,机关专业管理其他单位没有得到关联和连带,不能进行举一反三、引以为戒的引申。审计结果也未能充分应用于干部考核、任免、奖惩、问责等干部监督管理环节,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发挥实效。

主观判断较多,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尚无完善的评价体系,实际操作中缺乏系统、规范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多数仍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定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新时代农商银行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路径

提高思想意识,准确把握职责定位。一是增强意识。深刻认识当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管理层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促进内审部门及审计人员及时转变思想,改良套路化的工作模式,认清审计风险。二是履职尽责。根据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把“守土有责”的意识落实到经济责任审计日常工作中。三是强化激励。建立奖罚分明、行之有效的审计考核激励机制,将审计成果与评优评先相挂钩,并对在审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树立榜样,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统筹规划管理,创新经责审计模式。一是加大任中审计,增强审计计划性。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将经济责任审计以离任审计为主转向以任中审计为主,逐步提高任中审计比例,将监督关口前移。二是结合日常审计,拓宽审计延展性。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日常序时审计、专项审计工作相结合,延伸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同时实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与业务专项审计的信息共享和有机融合,提高整体审计效能。三是组建兼职团队,提升审计专业性。制定兼职审计专家制度,组建兼职审计专家队伍,选拔各专业高精尖人才,充实兼职审计专家库,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专业需求。

坚持科技强审,探索新型数字审计。一是做好数据归集。依托审计系统,搭建经济责任审计专门模块,实现以成员行、业务类别、高管层为归集分析单元,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固化数据的自动获取,使其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的重要桥梁。二是做足审前分析。在审计进点前,有针对性地在审计系统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以往内外部检查相关情况,锁定问题关键信息和线索,明确下一步现场审计重点,增强现场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现场工作效率。三是做细日常监测。充分利用审计系统开展高管履职相关的日常监测和持续审计,并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机融入风险评估、专项审计、专项调查、后续审计、内审评价等各项日常审计活动中,对成员行的经营情况、风险情况、走势变化、主要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

统一流程标准,提升整体工作效能。一是审计程序标准化。明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流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后续等阶段,规范化各阶段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不断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形成系统化的方法论和工作要求。二是审计要点标准化。编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内容,按照被审计人员所属不同机构、不同岗位,进一步细化履职相关的审计重点、审计方法、数据获取渠道等内容。同时,随时关注国家监管政策,及时调整审计相关内容。三是审计报告标准化。按照被审计人员所属不同机构、不同岗位,分别编制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模板,明确撰写要求,并结合以往审计工作实践,在报告模板中提供范例指导,供报告撰写人参考使用。

立足监督长效,狠抓问题整改落实。一是做好问题披露。审计前,要求被审计人员就其分管条线风险现状,具体包括信贷不良、隐性不良、内控或案防薄弱环节、需进一步推进的工作以及其他需要说明或披露的情况等,开展审前自我分析,与述职报告一并提交审计组。二是建立整改机制。实行整改方、联动方、监督方三方联动整改责任制度,被审计单位作为整改方履行整改主体责任,负责查找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实施考核问责;机关业务部门作为联动方,履行协同整改责任,负责对审计问题涉及的专业管理问题以及机制性、体制性问题进行系统性整改,修订完善业务管理制度,理顺疏通业务操作流程;审计部门作为监督方,履行监督整改责任,负责对审计问题整改进行全过程督导与协调。三是加大问责处理。根据审计结果,对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要对相关领导干部予以警示,及时提醒;对违反有关制度,问题较为突出的,要视情况对领导干部开展追责、问责,涉及重大违规线索,按有关规定移送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客观公正评价,巩固深化成果运用。一是厘清责任归属。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人员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要作出科学判断,划清不同责任期间、不同责任主体的责任归属,确定其应当承担经济责任的范围和内容。二是完善评价标准。在原评价基础上,加入量化评价指标,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客观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职情况。其中定量评价的指标尽可能与业务经营考核的指标相一致,如任期内存款增长数、不良贷款占比、经营利润等。三是深化成果运用。进一步完善人事部门对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档的制度,将审计结果报告完整归入领导干部人事档案和廉政档案、作为考察、选拔、交流、奖惩、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审计部经责审计科)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