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01月01日 > 总第615期 > A7 > 新闻内容
激活土地要素 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余连斌

【农村金融时报】

——农发行四川省分行支持崇州市做好“土地文章”

地处四川都江堰精华灌区的崇州市,“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地理格局造就了其生态之美,但山地、林盘、耕地交错分布又造成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等现象。

近年来,为盘活土地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探索解决耕地破碎化、用地无序化难题的有效途径,农发行四川省分行与崇州市党政部门合力谋划“土地文章”,以支持“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土地+”模式,聚焦林地提质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闲散宅基地盘活等领域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截至目前,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已累计为崇州市审批农地贷款项目3个,金额21.8亿元,助力多维度激活土地要素,赋能乡村振兴。

丰富成都“公园城市”内涵

冬日的崇州市白塔湖,宛若镶嵌在山林间的明珠,倒映着蓝天与古木。驻足湖畔远眺,无根山彩林起伏,将竹艺公园装点得五彩斑斓。

为支持崇州市探索农旅融合的“天府乡游”业态,促进乡村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审批8.4亿元贷款支持无根山竹艺公园项目建设。该项目致力于升级林地自然景观、挖掘竹文化、发展竹产业,随着2.09亿元贷款资金陆续投入,一期已建成竹科普、竹游研学等项目。

“竹艺公园建起来以后,我们这里非常热闹,新开了很多民宿,很多人来游玩,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民宿往往一房难求,也带动我们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道明镇龙黄村村民黄杰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

据介绍,依托无根山秀美的原生林海,竹艺公园毗邻的龙黄村、红旗村等重点村村集体立足非遗竹编IP,用持有的700亩林地入股竹艺公园,将为入股村民带来人均850元的年收入增长。

该项目通过发展“林地+”乡村民宿、文化创意、特色餐饮、运动休闲、自然科普等新业态,满足了城市人住进大自然、品尝山野味的美好生活需求。“出门有景,推窗见绿”,湖山林草竹和谐统一的画卷,实现了“农村更美”,也带动了“农民更富”。崇州竹艺公园,用它低碳绿色的乡村丰富了成都“公园城市”的内涵。

赋能核心“天府粮仓”建设

在离竹艺公园不远的道明镇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阡陌纵横的农田里植保无人机、农用耕地机来回穿梭,过去靠人工完成的油菜移栽、小麦播种等生产作业正逐步实现机械化。

记者了解到,这里是农发行四川省分行4.4亿元贷款支持的“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该项目拟对约7万亩原始农田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土地平整、田块规整、完善灌溉基础配套设施以及地力培肥等,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农民实现“稳增收”。

在这片农田里,农民朋友们津津乐道的是一位95后海归硕士,他回到家乡后得知崇州农业的发展变化,决定投身粮食生产新技术研发和新产品推广,通过对农业种植规模化、现代化的学习和钻研,获得了初级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

“在农发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筑巢引凤’,天府粮仓已经吸引了多名高学历人才加入新农人队伍,他们在田间地头跑项目、推进度,学习土地管理、操作农机设备。”该项目二期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农发行不仅帮年轻人圆了“归园田居”的梦想,还加快了地方政府推进“做精”现代农业的实践。

激发闲散土地资源活力

为抓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政策机遇,崇州市聚焦“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模式,通过探索集体土地有偿腾退等方式,以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为载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和全面激发土地资源要素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机制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为有效促进土地资源价值转化,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及时审批9亿元贷款资金,助力崇州市大划街道实施集体土地腾退,将对4个社区约1600户农户进行腾退补偿,腾退后产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约2000亩。腾退后的指标,将对应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让农户手中多年的“死资源”演变为“活资产”,为崇州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用地空间,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用地矛盾,从而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助推产业升级和乡村再造。

该项目不仅是崇州落实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生动案例,也是“千万工程”在当地的重要实践。项目建成后,将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

土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发行四川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将持续深入探索围绕农地业务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以点带面扩大农地信贷的支持圈和辐射面,持续做好“土地文章”,稳好“三农”责任田,当好服务“新农人”的“兴农人”,擦亮农发行“农地银行”金字招牌,全力满足四川各地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通讯员孙敏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