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12月25日 > 总第614期 > B1 > 新闻内容
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化模式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访浙江开化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庄红林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生物多样性丧失对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变化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同时也给金融机构本身资产和业务运作带来风险。资料显示,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中有35%至54%高度或非常高度依赖生态系统服务。

近日,浙江开化农商银行被批准加入全球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BF)。目前,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效?还面临哪些难点?带着这些问题,《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浙江开化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庄红林。

记者:加入全球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对贵行有什么重要意义?

庄红林:一方面,弥补了当前PBF成员构成中地方法人银行的空白。目前加入PBF组织的都是国际国内较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我们作为国内首家加入此国际组织的地方法人银行,也是国内第三家加入此国际组织的银行机构。

另一方面,为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引入更多资金。目前,开化县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和管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加入PBF后,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同为会员单位的法国开发署等国际机构、组织的联系和沟通,为县域项目引入亚投行的国际资金,逐步推动全球更多资金流向开化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同时,在同样低利率的情况下,亚投行的资金还可以人民币结算,这也有效避免了国际汇率风险。

记者:贵行在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庄红林:作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辖内行社,我行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融入发展大局,在加强内部管理、助力绿色发展及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例如,我们优化信贷流程,与客户签订合约书,将“承诺不破坏生物多样性”写入合约,及时跟踪客户的实际执行情况,依据避免、最小化、修复、补偿四个层级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确保金融资源配置到减缓影响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业。我们与村集体签订“银村合作·共同富裕”战略合作协议,相继出台“美丽家园贷”“乐居相伴”等产品,为“生态搬迁”“产村整合”提供11.95亿元信贷支持,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乡村绿色发展。我们推进产业共富,近年来完成全县11.47万户、32.12万人的信息采集,为林农提供更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记者:我们了解到,去年贵行因金融体量小、缺乏大型客户等因素未能获批加入全球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作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这些都是农商银行难以克服的困难。今年贵行又做了哪些努力?

庄红林:我们主要是做好体系重塑、金融护航、产业赋能三件事,形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相匹配的金融模式。

体系重塑上,我们制定了一套本土化的风险分类体系,梳理出符合开化县定位和银行客户需求的11个高敏生态区和11类高敏感行业,在信贷准入、贷款利率及风险管理方面实施差异化政策,出台《开化农商银行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将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嵌入信贷全流程管理。

金融护航上,我们在空间拓展、价值转化等方面创新服务方式,不仅围绕钱江源头生态保护加快生态搬迁和生态修复,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保护、气候保护相结合,基于原始森林固碳能力强的优势,创新碳汇质押方式,完成全县森林碳汇价值估算,为村集体释放高达51.6亿元森林碳汇红利。

产业赋能上,重点扶持营利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产业,立足开化县森林资源、空气资源、水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支持村集体、农户、企业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淡水产业等,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产生经济效益。

记者:贵行在开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庄红林:在试点起步阶段,我们对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的作用虽已达成共识,但因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涉及的专业性质,导致金融机构缺乏对转型风险的管理能力。在政府联动方面,开化县政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法是非常成体系地在推进,但我们仍需更加透彻地了解,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就我们自身而言,客户经理应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在贷款审核上或具体操作时,不要为了注重业绩而放松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这道准入门槛。

为此,我们也做了三方面努力:一是增强与人民银行衢州市分行等部门交流对接的频次,主动争取与生物多样性管理标准相关的制度重塑、流程重构、产品服务创新等相关支持,最终梳理形成一套体系化制度框架和标准化作业流程。二是明晰金融业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通过尽职调查等手段争取实现化险为夷,不断创新金融融资方案设计,实现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双赢。三是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在全行开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培训,通过普惠大走访进村、村企、进社区,加大生物多样性知识科学普及和普法宣传,鼓励企业、农户开展或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氛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