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磊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以来,山西夏县农商银行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主办银行”作用,全力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不断强化金融创新、提升服务质效、促进信贷转型,蹚出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信贷工厂”为客户提供
“金融+”服务
“连营业网点都不用去,贷款就到账了,农商银行的服务真是太好了。”夏县裴介镇毛家埝村村民张洁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几年前,张洁和丈夫办起养鸡场,目前存栏1.3万余只。“临近年关,市场鸡蛋需求量大,我也想多购买一些饲料,需要较大数额的周转资金,这时就想到了夏县农商银行。刚在手机上提交贷款申请,银行的电话就打来了,工作人员很快来实地查看、了解资金需求、登记相关资料……不到1个小时,我就收到10万元贷款。”张洁高兴地说。
张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源于夏县农商银行自今年8月份开始精心打造的“信贷工厂”。
为加快信贷转型,8月起,夏县农商银行引入并加快实施“信贷工厂”工作机制。该行成立乡村振兴部,下设城中区域授信中心、裴介区域授信中心、水头区域授信中心、南大里区域授信中心和泗交区域授信中心5个区域授信中心。
据该行乡村振兴部负责人介绍,这5个授信中心整合全县13家支行的支农信贷业务,授信中心客户经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放和管理贷款。裴介区域授信中心先行先试,承担裴介支行、庙前支行、大吕支行3个支行支农信贷业务。截至目前,裴介区域授信中心已为145户客户授信,授信金额达1850万元。
记者了解到,“信贷工厂”模式通过标准化产品和流程设计,可达到生产批量化。传统信贷审批模式下,每个进件都需要业务人员从头跟到尾;而在批量化处理模式下,每个模块都有专人负责,业务端对端推进,各个业务环节的作业流程相对独立,互不影响,可同时处理多个业务申请。
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信贷工厂”的主要架构除了乡村振兴部,还有小微专营团队、公司部、收贷中心等。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主营业务,专人专职、责任到人。同时,强化内部联动协作,进一步促进信贷转型,有效提高全行办贷效率,持续加大小额贷款投放面,不断巩固业务发展根基,实现“对接更方便、服务更专业、效率更快捷、客户更满意”的改革目标。
服务提质
让金融更“普惠”
“以差异化、错峰化方式,给予广大信贷客户多元化‘授鱼+授渔’普惠差异化融资和技能服务需求。”据夏县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兴国介绍,该行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常态+动态”管理差异化,促进客户降成本、提效益。
该行深化市场调研和分析,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完善业务品种,提高业务的市场适应性及综合效益;建立客户服务记录档案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分析客户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对客户细分和管理,针对分析结果提供差异化服务,并常态化关注客户变化,跟踪客户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资金变化情况。同时,逐月对客户实行动态更新和分析,使客户的管理更规范有效,准确判断客户成本利润,为进一步降低客户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与此同时,夏县农商银行在深入调查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多款明星信贷产品,根据地域环境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信贷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和自身能力不同“对症下药”。
为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乡(镇)”,该行在辖内设立185个金融综合服务站、8个智慧柜员机、3个现金快柜、24个ATM机,实现企业/个人网银、企业/个人手机银行用户10.29万户,逐步构建“营业网点+自助银行+电子银行”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胡兴国介绍,作为“背包银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夏县农商银行不断创新发展内涵,今年为全行从事信贷工作的120余人配发专用“背包”,里面装入辖内客户名册、金融产品宣传册、电子银行等金融服务用品,使这支队伍在服务营销、整村授信中能够传承“背包精神”。截至目前,该行授信19571户、金额28.70亿元,用信达16973户、金额23.34亿元。
此外,为降低融资成本,夏县农商银行通过召开整村授信现场会、金融知识下乡等宣传活动,加大对再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截至目前,该行共借入再贷款5.20亿元,其中运用支小再贷款发放贷款60户、2.90亿元,加权利率4.89%;运用支农再贷款发放贷款130户、1.35亿元,加权利率4.68%。今年以来,共为各类经营主体节省1365万元利息成本。
胡兴国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夏县农商银行将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整村授信力度,全面提升信贷资产质量;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围绕县域特优产业,紧盯重点项目工程,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背包”人的身影走遍夏都大地,将百姓银行的服务送至千家万户,为“三农”、小微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