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12月25日 > 总第614期 > A8 > 新闻内容
金融赋能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金融时报】

——农行红河分行支持乡村振兴纪实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勾勒出未来乡村美丽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农行云南红河分行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兴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希望的田野欣欣向荣,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做优“土特产”

乡村产业加快全链条升级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农行红河分行坚守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定位,用好用足现有信贷产品,加大金融供给,强化金融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效,助推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土特产”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提起红河州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不少人会联想起“绿水香椿”。作为弥勒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绿水香椿”已成当地一张重要名片。每年初春时节,香椿都因高价成为“春菜贵族”而备受关注。

近年来,绿水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群众应对新形势、闯出新路子。该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改变传统香椿种植经营小、散、弱的状况,推进产业向专业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通过示范引领,把“小香椿芽”做成“龙头产业”,全村实现香椿产业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余元,户均种植面积10亩以上,依托香椿产业全村户均增收5.5万元。

徐永凯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作为当地的香椿种植大户,徐永凯在香椿种植、管理上已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因香椿品种好,种植技术成熟,经过多年口口相传及宣传报道,徐永凯种植的“四季椿”在周边市场已颇有名气,香椿远销北京、上海等地。2023年,徐永凯扩大香椿种植规模,总种植规模达到了百余亩,但是遇到了资金问题。他找到农行红河弥勒市支行,农行客户经理为徐永凯量身打造信贷支持方案,仅用几天时间他就拿到了25万元的贷款资金。

“今年的头茬香椿价格在每公斤170元左右,比去年同期高了不少,供不应求,真是感谢你们农行的贷款啊!”徐永凯一边摘着香椿,一边乐呵呵地对弥勒市支行的工作人员说道。

像徐永凯一样申请了农行信贷资金用于种植香椿的农户在绿水村还有很多。“农户的资金需求是季节性的,需要用钱的时候就得赶紧补上,耽误不得。这笔资金投下去,香椿后续种植管理才能跟得上,这与农民的收成、收入息息相关,我行对此高度重视。”农行弥勒市支行工作人员介绍道。目前,该支行累计向该村办理“惠农e贷”和“农户信息建档”40余笔,累计投放信贷资金900余万元支持香椿产业发展。

这仅仅是农行弥勒市支行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支行扎根地方、立足地方、融入地方,发挥“点多、面广、人熟”优势,让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11月末,该支行涉农贷款余额20.46亿元,较年初净增4.41亿元,助力当地番茄、莲藕、韭黄、香椿等特色农产品“出圈”,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了农行力量。

做强“产业链”

村民增收致富有了新路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行红河分行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当地村两委和农户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发展地方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改善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得出、卖出好价钱,助力农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产业发展成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农行红河绿春县支行抢抓“一县一业”茶产业发展新机遇,通过与骑马坝乡玛玉村委会建立“党建+信用”联结机制,为骑马坝乡玛玉村民发展茶产业投放515万元“惠农e贷”和助业贷款。目前,骑马坝全乡累计发展茶叶种植3.22万亩,绿色有机认证茶叶7265亩,茶产业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

绿春县悠仰茶叶有限公司是该支行支持的茶企中最“年轻”的一家。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公司成立那年负责人李军也刚满30岁。他年轻有干劲、有想法,对茶产业的发展更是有许多情怀。2020年末,农行绿春县支行到玛玉村开展农户信息建档的过程中,了解到李军的公司正处于生产扩建筹集资金阶段,随即,客户经理就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贷前调查,于2021年初发放75万元助业贷款支持公司发展壮大。有了农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李军对自己的茶叶产业发展之路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动力,公司茶叶的品质不断提升,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同时,该公司提高收购鲜叶的价格,最大限度让利给农户,并对脱贫人口及愿意租地的农户实行优先临聘,带动玛玉村委会脱贫户32户,人均年收入达4500元左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及李军的努力下,该公司经营短短3年就被评为2022年云南省第十七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今年3月,在绿春县首届早春玛玉茶开采节开幕式上,农行绿春县支行向绿春县茶叶协会整体预授信5000万元,全力支持绿春县茶叶有机生产和茶旅融合发展,提高茶叶综合产值,助力乡村振兴。

青山沃野菌香飘,乡村振兴美如画。在位于弥勒市东山镇的新寨村,放眼望去,菌菇种植大棚已经成为绿色田野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眼下,走进菌菇种植大棚内,一排排整齐的标准温控食用菌房里,一朵朵撑着“小伞”的小蘑菇冲破菌床,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新鲜菌菇,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自从在农行弥勒市支行贷款开始种植羊肚菌和鸡油菌后,收入越来越高,现在一年能挣20万元。种植羊肚菌和鸡油菌的道路上虽然辛苦,但也收获满满,不仅自己的腰包鼓了,也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现在我种植的羊肚菌和鸡油菌除满足本地市场消费外,还通过线上销售销往外地。不仅解决了当地20多人的就业,还带动了4户当地的脱贫户参加种植采摘劳动,每位脱贫户的年收入平均可达到8000多元。”东山镇新寨村羊肚菌和鸡油菌种植大户张自文说。

农户们都殷切期望能在“家门口”找到一条解决生活、发家致富的路。近年来,农行红河分行以满足客户融资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引导“金融活水”浇灌农村重点产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有效解决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中资金缺乏的后顾之忧,大大激发了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开发“方寸地”

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乡村旅游不仅能带动就业、增加收入、促进消费,还能拉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弥勒市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调整信贷支农的新思路,大力支持农民发展“短、平、快”的“庭院经济”增收项目,不仅解决了乡村人才流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的问题,更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近两年来,农行弥勒市支行及时调整信贷投放思路和支持领域,每年累计发放1000余万元贷款支持100余户当地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农民利用贷款在自家庭院内因地制宜发展酒店民宿、农家乐、种植、养殖等各具特色的“庭院经济”,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老板,还有客房吗?”“老板,给我们晚上预定一桌饭菜”……一大早,家住弥勒市太平街道小太平村的刘愿洪便在自家经营的民宿小院忙碌起来。见农行弥勒市支行的工作人员走进院内,刘愿洪赶忙迎了上来说:“您瞧,这就是我用你们农行的信贷资金搞起来的小型‘庭院经济’,随着经济全面复苏,我的民宿小院订房和订餐的客户络绎不绝。2022年民宿小院帮我实现了足不出户增收35万元,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了!”

养养猪,喂喂羊……家住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的徐汝良正在自家小院里忙碌着。远远看到农行弥勒市支行的工作人员,徐汝良便赶忙放下手里的活,高兴地迎了上来说:“多亏你们农行的信贷支持,我闲置的庭院‘方寸地’才演变成现如今致富的‘增收园’,每年仅靠养殖的猪和羊让我不用外出打工就可实现增收15万元!”

“庭院经济”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不仅可助推乡村更加美丽,更是吸引务工者返乡创业、增加收入的好路径。通过信贷支持“庭院经济”是农行弥勒市支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该支行以“惠农e贷”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小庭院为载体,以家庭为单元,发挥“点多、面广、人熟”优势,持续下沉金融服务,支持农户将庭院闲置土地用于发展“庭院经济”,把农家庭院的“方寸地”建成发家致富的“增收园”。

打好“创新拳”

解决融资难和贵“卡脖子”问题

蒙自市鹏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重点在种牛繁育、肉牛养殖、牧草种植、饲草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等方面发展,致力于在蒙自打造滇南地区唯一的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场,促进蒙自市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截至目前,该公司牧场已存栏10970头,其中母牛7930头、公牛22头、犊牛3018头。经营情况发展向好的同时,该公司遇到了养殖周期长、养殖回报慢等问题,且公司未来三年流动资金需求极大,但又难以提供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导致公司遭遇融资难题。

为解决公司迫切的融资需求,农行省、州、市三级行积极联动,成立工作专班,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与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联合制定下发《金融助力云南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要求,综合运用各类信贷产品,进一步加大对畜禽养殖场(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产、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农行通过给该公司4778头活体牛打上“智能耳标”,采集活畜生命体征信息,有效支持了生物资产盘点、手机巡检、信息预警等功能,真正实现“一物一码”,让牛有了“数字身份”。同时,银行和牧场可通过“金穗农牧宝”系统对抵押牛只进行实时监控管理,从而实现活畜的可抵可控,解决了长期以来活体抵押物管理难的问题,为公司授信流动资金贷款6650万元并成功投放2050万元,通过“银行信贷+动物活体+数码身份”的全新模式,破解了公司抵押难、融资难等问题,为公司送去了资金“及时雨”。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创新拓宽抵押物范围,农行红河泸西县支行抢抓创新机遇,于2023年9月成功发放全省农行首笔法人“农村土地经营权及地面设施抵押”贷款1300万元,创新了经营主体融资模式,提高了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首笔“农村土地经营权及地面设施抵押贷款”的办理,标志着农行在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模式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效拓宽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渠道,成功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大大缓解了农业企业融资难、抵押难的问题,助力“菜篮子”企业稳产保供。

打出“绿色牌”

助力“碳中和”“碳达峰”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和把能源产业建设成为全省支柱产业的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投身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农行红河分行首笔风电支持项目贷款5亿元成功获批,用于支持云投集团“永宁风电场”项目建设。

大力开展风能开发是我国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履行减排承诺和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红河州泸西县永宁风电场建设项目属于《云南省在适宜地区适度开发利用新能源规划》中的风电及光伏发电规划项目之一,同时被列为云南省“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新开工项目之一,永宁风电场项目建成后对加快云南省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清洁能源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环境效益,有利于缓解“十四五”期间省内社会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优化电源结构、提高枯期电力供给能力,与云南省绿色、清洁、低碳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该项目采取组建银团方式进行融资,由农行与其他四家银行共同组建。在国家关于碳中和碳达峰的新产业政策指引下,农行针对绿色项目实行“审批优先、额度优先、价格优惠”政策,对绿色信贷开通“绿色通道”,高效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为快速实现项目审批,农行省、州、县三级行高效联动协同合作,第一时间收集项目资料,迅速组织贷款申报,并最终成功获批,目前已落地2.25亿元。

吃颗“定心丸”

多措并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田间地头。

开远市粮油购销有限公司为市属国有控股企业,主要从事生猪、鸡蛋、玉米、大豆及米面油粮油等农产品采购、储存、销售业务,其中玉米供应给云南省范围内的饲料厂;大豆主要供应给开远市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内豆腐皮加工厂;大米、面、食用油主要配送至开远市内所有中小学校食堂以及门店零售。为做好生猪、粮油等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农行红河开远市支行紧跟政策导向,主动对接粮油等农副产品重点保供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粮油供销企业解燃眉之急,成功为开远市粮油购销有限公司新增短期贷款1.2亿元,并成功投放4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和办理5000万元信用证。

蒙自市草坝好吃米稻业产销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稻谷的种植、生产、深加工、贮藏、运输,是针对农户和社员进行农机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也是草坝镇前进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截至2022年底,服务农户1500多户,覆盖土地4500多亩,加工厂占地17亩,仓储量达到2000吨至3000吨,机器设备日产大米30吨,主要生产云恢290、滇屯502、红优8号等稻米品种,这些产品在全国市场都小有名气,在电商平台持续热销。

农行红河蒙自市支行通过与蒙自市草坝镇座谈对接,了解到前进村村集体有融资需求,但难以提供相应的抵押物。了解到合作社遇到了融资难的“瓶颈”,该支行客户团队立即联系融资担保公司,最终采用保证担保方式进行融资,成功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100万元。该笔贷款的发放推进了草坝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了村集体收入并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

截至2023年11月末,农行红河分行涉农贷款余额184.41亿元,较年初增16.6亿元,增速9.89%;农业贷款余额32.74亿元,较年初增1.24亿元,增速31.35%;乡村产业贷款余额43.52亿元,较年初增7.46亿元,增速20.69%;乡村建设相关领域贷款余额69.99万元,较年初增3.39亿元,增速5.09%;种业重点领域贷款余额0.63亿元,较年初增0.41亿元,增速182.59%;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7亿元,较年初增0.96亿元,增速55.39%。

做实“挂包帮”

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农行红河分行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脱贫地区信贷投入和主要帮扶政策稳定,全力支持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信贷管理、业务流程、资源配置、利率定价等差异化政策措施。

2023年,该分行把助农增收作为产业发展最终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年度定点帮扶工作计划,按季进行调度,2023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2.5万元,通过信贷资金从源头上引进佛手瓜冬季发展项目,今年8月水稻收割后已在坝茨河畔流转土地90亩种植佛手瓜瓜尖填补市场空白。同时,发挥金融优势,开办扶贫小额贷款并将其线上化,高效、便捷为建档立卡脱贫户提供产业发展融资资金,真正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重点支持了红河县三村乡从事茶叶、养猪等建档立卡脱贫户111户、金额462.83万元,发放“惠农e贷”78户、金额446.7万元,有力支持当地产业发展。

该分行持续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自2016年起,通过实施“爱心助学,让梦前行”的爱心助学活动,累计捐款28.17万元,共资助贫困大学生13名,累计资助26.5万元,较好地帮助了定点帮扶村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同时,认真落实《红河州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通过加强与乡党委政府沟通,围绕三村乡茶产业、外出务工等情况,助力产业增收帮助帮扶村所有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制定2023年增收措施,三村乡脱贫户(含监测户)人口人均年纯收入由2022年的14208元提升到2023年的16854.62元,增速18.63%,已实现增收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行红河分行将坚守总行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两大战略定位,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三农”、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全行的头等大事和核心工作抓实抓好,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效发挥金融“国家队”“主力军”作用,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贡献农行“方案”。

(农行红河分行 王瑞 综合整理)

图片由农行红河分行提供

农行红河分行金融赋能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1)农行红河分行客户经理调研食用菌种植户资金需求情况

(2)农行红河分行通过全新金融模式投放“智慧畜牧贷”

(3)农行红河分行大力投放“惠农 e 贷”支持鲜切花种植

(4)农行红河分行客户经理上门为民宿企业主宣传信贷产品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