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松 通讯员 李镇 尔豪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河南淅川农商银行积极融入渠首发展大局,坚守支农支小初心,积极践行勤劳金融,切实推动金融服务“真下沉”,以勤劳金融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
截至目前,该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94.21亿元,较年初增长8.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32.66亿元,较年初增长5.63亿元,市场份额达69.67%;其中投放涉农贷款102.87亿元,涉农贷款占比达77.89%;存贷款市场份额均位居全县金融机构首位。
立足于“勤”
打造普惠金融样板
勤劳金融是服务勤劳致富的金融,是支农支小的金融。淅川农商银行坚持回归本源,“做小做散,做专做精”经营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快普惠银行转型。
该行抓客群覆盖,聚焦辖区小微、工薪阶层、农户三大主体客群,发扬“挎包精神”,制定并落实普惠金融服务规划,广泛开展“百村振兴”和“万人助万企”工程,制定帮联户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在全辖31个营业网点中,选拔100名年轻党员,组建党员先锋队,按照“一村(企)不落,一户不落”原则,走村(企)入户,完善普惠金融档案建档、评级、授信、签约工作,把存量信息采集优势转化为贷款增户扩面的营销优势,深挖资源、筛选客户,及时跟进、快速放贷,填补农村信贷资金空白领域需求。截至目前,投放涉农贷款102.87亿元,涉农贷款较年初净增4.8亿元,投放企业贷款71.28亿元,助力749家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该行抓金融创新,推广“富民贷”“创业贷”“农牧快贷”“金牛贷”“流水贷”“惠民贷-备用金”等金融产品,以临街商户、家庭产业农户、个体工商户等为客户群体,打造“零售信贷超市”,让各地区、各客群更加平等有效地获取金融资源。
该行抓党建共建,制定“党建+金融”乡村振兴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打造“农商行+公司+农户”金融服务闭环,深入推进整村授信,广泛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同时,选拔培养业务能力强、亲农爱民的优秀金融村官,实施金融驻点服务,推动打造“农商行+金融村官+村委会+信用户”四位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配合31个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线上线下全覆盖。
聚焦于“智”
着力优化金融生态
淅川农商银行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契机,着力优化金融生态,多渠道、全方位配置金融资源,有效增加金融供给。
为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该行制定三年网点转型规划,对部分老旧网点进行升级改造,结合市场需求以及城乡发展变化适时调整物理网点布局,将线下30个普惠金融服务站、177个惠农服务点和94个助农取款点整合升级;依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产品,实现线下普惠金融“金燕驿站”和线上微众平台“云驿站”相结合,进一步缩短金融服务距离,覆盖全县62万常住人口的金融需求。
该行持续改善支付服务环境,并推行“智慧管理”,在各网点购置布放智慧柜员机、智能现金柜台、智能排队填单机、移动社保制卡机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实现客户身份验证、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充值等多项功能的自助办理。
同时,该行精心开展移动支付示范点建设,积极拓展移动金融服务渠道,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为依托,结合渠首经济特色、“三农”需求及自身资源能力禀赋,借助金融科技进行业务创新,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设“智慧支付+教育事业”“智慧支付+医疗保健”“智慧支付+公共交通”“智慧支付+景区游览”等智能化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开通县一、二、五高“校园一卡通”、稳定运行县医院“银医通”、公交一卡通和景区丹江大观苑智慧景区综合管理四大系统,打造独具特色的“场景金融+”服务。
该行开展普惠金融户户通,瞄准农村金融服务痛点难点,员工重拾“挎包经理”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开展普惠金融宣传,累计走访城乡客户4万余户,建立金融服务档案2.6万户,上门换发第三代社保卡1万余张,解决农村客户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致力于实现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