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12月04日 > 总第611期 > B1 > 新闻内容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 向绿发展、普惠同行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访浙江安吉农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梅云飞

浙江省安吉县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互转化,离不开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浙江安吉农商银行作为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服务创新示范点,近年来,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积极成绩:创新多项绿色金融产品;在全省法人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连续位居前列;截至2023年10月末,绿色信贷占比31.5%。亮眼成绩背后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浙江安吉农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梅云飞。

记者:请您介绍下贵行在支持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梅云飞:在绿色普惠机制建设上已逐渐完善。我行从战略规划到执行层面、从董事会到高级管理层、从部门到支行,形成了完整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多年来,主导开展各类绿色金融相关培训近200场,开展绿色公益活动102次,创办发行绿色金融专刊12期,惠及人群超过20万,绿色普惠机构由内而外日益完善。

在绿色普惠业务发展上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按照人民银行统计口径投放绿色信贷约132.9亿元,较年初新增26.57亿元,占比所有贷款31.5%。先后发行两单绿色金融债券共4亿元,其中第一单为湖州市首单,也是系统内金额最大的一单绿色金融债券。全省法人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连续位居前列,连续六年荣获湖州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优秀单位、湖州市绿色银行“BBB”级(全市银行最高评级)。

在服务范围上不断扩大。经过坚定不移地走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之路,我行地方金融的“小冠军”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被县政府授牌“县域乡村振兴主办银行”等各类地方金融专享荣誉,绿色普惠的服务面不断扩大。当前服务客户数已超过70万,安吉每100人就有97位选择我行服务;支持了全县1/3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辖内农户贷款绿色普惠授信面和用信面分别达到100%和45%。

在品牌形象上,树立了“绿色普惠标杆银行”形象。我行积极与国内国际相关机构对接交流,以“线上+线下”等形式参加绿色普惠金融研讨活动,加强绿色普惠金融探讨,推广绿色普惠金融实践经验,共促绿色普惠金融发展。

记者:除了本地自然条件优势外,您认为取得以上成效主要有哪些因素?

梅云飞:首先是政策层面。湖州市自2017年正式获批创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而安吉农商银行被湖州市列为“湖州市绿色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点”。作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2016年,我行就在全国地方性小法人机构中成立首家绿色金融事业部,并成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首个小法人机构理事单位、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单位。

再次是自身层面,我行主要从机制和产品两个方面做好融合。

在机制方面,一是将顶层规划融入安吉县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县域产业经济实际,先后制定两个绿色普惠五年规划,明确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全行战略发展目标,奠定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基线;二是评价机制的融入,与政府部门资源联动,上线首个“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引用ESG原则(环境、社会、治理),对贷款进行评级和分类(绿色优先、蓝色支持、橙色关注、红色退出),有效甄别信贷投放中的环境风险;三是运营机制的融入,制定《绿色运营管理办法》《绿色办公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推动机构低碳运营,于2021年5月发布全国地方法人银行首个“碳中和”银行建设路径图,目前已建成三家“碳中和”网点并获专业机构认证;四是人才机制的融入,每年制定绿色金融各类培训计划,引进绿色金融专业领域专家及行社内训师为各级员工开展针对性培训,创建《绿色金融专业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和《绿色金融专业技术等级考评体系》,探索建设符合行社发展需求的个性化绿色金融人才培育机制;五是考核机制的融入,将绿色金融业务专项考评纳入全行考核体系中,明确定量与定性考核指标相结合,推进绿色普惠金融业务高效稳健发展。

在产品方面,一是绿色同业业务,我行于2018年11月份发行湖州市首单绿色金融债3亿元,为辖内小型绿色项目、企业绿色改造经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有效地推动了地方绿色产业发展;二是绿色存款业务,于2020年1月份首创“点绿成金”绿色存款产品,之后又创新了“绿意存·低碳梦”等绿色存款产品,将生态环保理念与金融产品有机结合,以植树节等公益活动作为切入点,举办产品推广专题活动,吸收的绿色存款专项用于投向绿色信贷,当年共吸收绿色存款超1亿元;三是绿色贷款业务,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我行先后推出绿色循环、绿色能源、绿色乡村、绿色农林、绿色科技、绿色消费6大系列绿色信贷产品。

此外,在融入社会治理方面,创新推出“两山绿币”体系,即采集居民日常生活中关联到气候环境碳排放数据,按照相应规则换算成绿色行为积分,赋予金融增值、民生优享、权益兑换等场景服务,将“无形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化“有形的生态文明指数”,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举措推动居民碳减排行为“可记录、能量化、价值化”,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记者:贵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梅云飞:我行发展绿色金融遇到了以下三方面困难:首先是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绿色金融“五大支柱”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绿色普惠金融立足于普惠金融,农商行市场定位为服务“三农”,有别于适用于赤道原则的大企业、大项目,相关标准仍未完全建立,很难对绿色普惠金融进行统一的识别和界定,需建立完善统一标准。

第二是信息来源有待健全。金融机构需要通过获取绿色信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但目前绿色信息来源有待健全,特别是需要提高信息质量和时效。

第三是政策支持需要加码。从目前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来看,有一些政策不适用于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如: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范围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小部分地方性法人银行,我行暂未纳入支持对象,故未有通过该项政策获得低成本资金发展绿色金融的机会。

面对以上困难,本行从以下三方面开展探索:第一,探索标准研究,建成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我行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形成了小法人银行绿色普惠金融评价与服务的标准化体系,更有效支持中小微企业、涉农生产经营主体等普惠金融服务群体开展绿色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绿色转型。主要包括绿色信贷标准化识别与归类体系、绿色信贷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体系、绿色信贷环境效益评估体系三大核心内容。目前,已参与并发布了《绿色普惠贷款实施要求》《绿色农业贷款实施规范》及《银行信贷碳排放核算通则》三项地方标准。

第二,整合数据资源,搭建绿色数据共享平台。本行主动开展与政府部门的资源联动,于2017年5月份正式建成全国首个由小法人银行主导的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县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绿色信息互通,为绿色评级及精准投放提供了数据支撑。为进一步实现绿色数据的价值转化,本行又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于2018年3月份正式上线了首个“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基层一线提供了专业指导和系统支撑。

第三,深化政银合作,明确绿色金融发展基线。结合省市县管理部门要求,及地域产业经济实际,先后制定两个绿色普惠金融五年发展规划,围绕县域生态治理中心工作,配套专项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争取各项政策支持,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高金融助力社会低碳治理能力。

记者:目前,湖州正在全力争创全国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接下来贵行将从哪些方面努力?

梅云飞:在前期探索制定绿色普惠金融标准的基础上,接下来我行将把绿色普惠金融标准提档升级;并持续推进“碳中和”银行建设,按照“碳中和”银行建设路线图,多渠道、多路径完成“碳中和”银行网点建设任务。在自身运营碳中和的基础上,探索投融资领域的碳中和。

同时,进一步推进《负责任银行原则》实施。融入ISSB发展理念,ISSB(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于2023年6月26日发布了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IFRS S1和S2的正式版文件,对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气候相关披露做出要求。我行要持续提升ESG管理水平,融入ISSB发展理念。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