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金霞
【农村金融时报】
——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侧记
编者按:
在中国的广袤乡村,金融服务的触角正不断延伸。近日,《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参加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的“稳增长 保民生 银行业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成果调研行,深入探访了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典型案例和丰硕成果,对农行安徽省分行支持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新推出金融支持“千万工程”的实践和成效,进行实地调研。
本期报道将详细描述农行安徽省分行及其分支机构如何围绕当地发展,支持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地处中国东南部的安徽省,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也是唯一被“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4个国家战略覆盖的省份。安徽省将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抢抓发展机遇,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之际,农行安徽省分行率先全省同业出台《金融支持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千万工程”行动计划》,未来5年内,该分行将配置专项信贷规模和费用资源,实施金融支持人居环境提升、支持乡村建设提档、支持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特色文化传承传播、支持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六大专项行动,助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
农行安徽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春林对记者表示:“我们要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政治使命,坚决扛起助农强农惠农的历史责任,真金白银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
截至8月末,该分行各项存款、各项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917亿元、1107亿元,总量分别达8672亿元、7857亿元。
千村引领 万村升级
国庆小长假的余热还未散去,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漳潭村——新安江山水画廊内,熙熙攘攘的人群打破了这片小渔村的宁静。
漳潭村是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一处重要实践地。为了贯彻落实禁捕退捕政策,两地村民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退捕上岸,结束了“靠水吃水”的历史。然而,渔民退捕上岸后,生计如何保障?
面对这些问题,漳潭村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以微创意运营为目标,以微改造提升为抓手,通过微景区培育,与黄山市新安江百里大画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将昔日的旧村庄改造成今天的新景区。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人的因素。一方面是让游客留下来。调查发现,漳潭村和紧邻的九砂村旅游资源丰富,有一定的旅游基础,但缺少民宿、旅游饭店等配套产业,仅限观光游。”歙县农文旅集团投融资部副总经理程思肯向记者介绍。
“如何撬动乡村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如何通过金融活水激活沉睡资产,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环境要提升、基础设施要改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银行总行三农对公业务部专家付强说。
“我们的‘千万工程’项目就是结合传统村落风貌、乡土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等要素,通过‘资源+产业’,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有效提升村集体和村民收益。”农行黄山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丁亮表示。
据了解,歙县农文旅集团自成立之初就与农行黄山市分行合作开发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并在乡村建设上合作了“和美乡村”(歙县村落徽州保护和利用项目),项目贷款30000万元。该项目总投资73814.74万元,共获得流转土地6050亩,盘活民房39690平方米。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漳潭村、九砂村等15个村的和美乡村建设工程等。项目以徽州古村落保护为宗旨,对现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民住宅建筑及环境进行整治与完善。通过项目实施,逐步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打造绿色村庄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同时整治疏浚河道沟塘畅通水系、改善环境、修复生态。
黄山九砂村和漳潭村古村落徽州保护和利用项目是金融支持“千万工程”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
谈起“千万工程”乡村发展现状,付强表示,当前,乡村振兴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投入、乡村本身造血功能不足、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都是我们亟需要打通的堵点。
为了改变现状,今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该工程将围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展开,通过金融支持和服务创新,推动安徽省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
据农行安徽省分行三农对公业务部总经理李昌林介绍,在“千万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安徽省分行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该分行针对六大领域制定了专项信贷计划、专项金融产品、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方案,确保金融支持精准到位。其次,该分行积极推动与各地市、各省厅局的战略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共同推动乡村发展。
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在黄山市黟县的关麓村,一个名为“黄山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的项目正在改变这个古老村落的面貌。该项目充分利用村落的徽州肌理和风韵,将村庄、田园、山林等作为一个运营产品,以经营权合作方式,开展市场化运营。
农行黄山黟县支行积极为该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助力其建设成为了一个集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通过金融支持,黄山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因地制宜,对景区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对农田的改造,建设了莲藕景观区、葡萄景观区和水稻景观区。同时,项目团队还对荒山进行改造,建成帐篷客营地。这些举措改变了农村资源的利用模式,推动了关麓村产业的发展,强化了旅游功能建设,提高了村民的综合收入。
数据显示,农行黄山黟县支行为该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为项目授信额度1.8亿元,已投放项目贷款1.73亿元,链捷贷0.11亿元。
同时,该支行与黄山景徽关麓旅游开发运营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黄山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书香小镇BMP商户收单项目,双方就商户推荐、结算、收银系统、工资代发、活动参与等全方位业务开展合作。
在农行黄山黟县支行的金融助力下,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的多元价值得到了充分开发。农房变成了客房,资源变成了资产,创意变成了生意,生态变成了业态。这一变化让沉睡的资源被彻底盘活,废耕的荒地被开辟为供游人旅游休闲的采摘园、茶园和耕地,荒废的古道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道。同时,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悄然改变,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光彩。
支持文化旅游发展
自在谷原为一座自然村庄,共有32户人家、53栋老房子。这个谷内有深潭、小溪、良田、山林、古驿道和茶园等,虽然已破败不堪,但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价值。
2015年,一位外地投资商——自在谷掌柜看中了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环境,陆续收购了村中所有老宅,将其打造成民宿、酒吧、书屋、温泉疗浴、艺术沙龙、音乐空间等新业态。
“我行成功为黄山自在谷乡村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传承项目发放了1000万元‘旅易贷’贷款,期限8年,为自在谷徽州古村落保护传承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一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为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贷款产品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得文旅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农行黄山黟县支行潘丽表示。
据悉,农行黄山黟县支行与自在谷的合作不仅限于资金支持。该支行还积极参与到自在谷的运营管理中,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自在谷的POS机和收款码均使用农行的收单结算服务,项目借款人也是农行签约的私人银行客户。这种深度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文旅产业的运营效率,也进一步提升了农行黄山分行的服务品质和客户满意度。
此笔贷款的成功发放,是农行黄山分行积极响应政府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号召,发挥金融在文旅产业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的一次具体实践。该笔贷款的发放将进一步推动自在谷徽州古村落保护传承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助推砀山水果产业升级
安徽宿州砀山县,一个拥有百万亩连片生态果园的水果之乡,正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绽放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个以水果产业闻名的县域经济中,安徽宿州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食品公司”)以其卓越的水果深加工能力,为砀山水果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作为砀山县的知名企业,安徽宿州科技食品有限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水果深加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凭借其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强大的生产能力,该公司迅速崛起为行业领导者,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农行砀山县支行与该公司建立了独家合作关系,该支行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累计发放流动资金贷款6.75亿元。
农行砀山县支行行长黄超表示,新厂选址建设后,该支行将继续跟踪企业建设动向,全力保障企业金融需求,以金融力量助推砀山水果产业的持续发展。
金融支持对于砀山水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除了安徽宿州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之外,砀山县还有众多优秀的水果企业品牌,以及砀山园艺场壹号梨园基地建设等,在金融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其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振兴。
在未来的发展中,砀山县支行将继续深化金融支持力度,通过金融力量推动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果产业集群,让“砀山水果”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