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农村金融时报】
“我很愿意与农行合作,贷款方便快捷,利息低,配套服务也到位。”入秋以来,“秋老虎”肆虐,让四川万源市山地里的一些植物感到“口渴难耐”,但对位于旧院镇长草坝村的万源市道轩养殖场的2000余头生猪来说,不但有水喝,还饲料充裕,个个膘肥体壮。“这一切都是农行万源市支行支持生猪养殖产业带来的福祉。”农场主李道轩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道。
据了解,李道轩原本是长草坝村的酿酒能手,其酿制的“苞谷烧”在当地特别有名气,深受消费者喜欢。2000年,他觉得酒糟可以利用起来,便尝试着养猪,既有效利用了酿酒的废料,又延伸了价值链,一家人也从此过上了“不差钱”的好日子。
2017年,为了环保,他投资1200万元,选址住家斜对门的山坡上,修建了集生猪养殖、污水处理于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场,并注册成立家庭农场,采用“自繁+育肥”模式,走起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养殖之路。
然而,李道轩不久便发现养殖规模由之前的100头扩大到3000头后,生猪的日消费额猛然增长到了1万多元,这让李道轩感到了流动资金压力。2020年2月份,正当李道轩家的200余头自繁母猪和1800余头存栏商品猪因“差钱”快要断粮挨饿时,农行万源市支行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队来到了家庭农场。
“经过考察,没几天,农行就给我贷了160万元低利息贷款,这可是帮了大忙!”李道轩高兴地说,在农行的持续支持下,家庭农场达到了设计的养殖规模,不仅保证了自己的养殖需要,还满足了当地村民的需求。
据介绍,李道轩家庭农场还吸纳了本村4名脱贫农户就地长期就业,除了包吃住外,4名脱贫户每人每月还能获得3500元的劳动报酬,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信贷支持道轩养殖场,仅仅是农行万源市支行助力养殖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们支行按照‘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生态万源’的县域发展定位,以‘惠农e贷’为主导,采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队+’模式,实施‘整村推进’‘上门服务’,将信贷资源倾斜配置到万源市生猪及鸡鸭养殖产业,不仅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更夯实了乡村振兴的根基。”农行万源市支行相关负责人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末,该支行“惠农e贷”余额达4.67亿元,今年前八个月新投放1.64亿元,其中用于支持生猪养殖的新增贷款额度就达6247万元,占比38%。
(农行达州分行郑年孝、潘兵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