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俞晗
【农村金融时报】
——山东滕州农商银行打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
今年以来,山东滕州农商银行大力推广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以文明信用创评为基础、以普惠金融为目标的“无感授信、有感反馈、增信提额”利民惠民服务模式,通过零接触、无感化、批量化给予符合条件的客户全部授信,基础额度5万元+客户荣誉、资产评议等线上线下便捷增信,满足客户生产经营资金需求,探索打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
截至9月15日,该行已在1036个村庄开展“无感授信”,新增授信户数13.49万户,授信金额54.04亿元,村庄覆盖率98%;有感反馈用信982户,授信村庄用信余额增长4278万元;增信提额263户,有感反馈村庄增信提额3393万元。
政银联动,积极动员
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主动汇报,争取支持。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该行确定了工作重心“向基础工作转移、向普惠转移、向农区倾斜”的思路和措施,让农村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有效促进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实施。该行对照全市信贷投放过千亿暨普惠贷款“百日攻坚”行动目标任务,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开展“无感授信、有感反馈、增信提额”工作的意义。
逐一对接,现场动员。滕州市金融稳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下发了《推进农商银行普惠贷款授信全覆盖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牵头组织各镇街召开普惠金融“进万家”暨“无感授信、有感反馈、增信提额”动员会议,明确年度攻坚目标,将普惠金融攻坚目标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全面推进普惠贷款授信全覆盖攻坚工作。
真实获取,动态管理。该行将“有感反馈、增信提额”工作同步纳入客户经理绩效考核和支行综合考评中,通过规定营销动作和规范操作流程,将验收工作标准化和验收指标可视化,通过“定量指标+动作管控”实现“有感反馈、增信提额”工作的有序推进。该行在总行层面,积极对接相关部门,获取各类大数据信息;支行层面,依托镇街挂职干部,积极对接网点驻地党委政府、村委、居委会等单位,全面获取、更新辖区客户数据。按照业务需求,该行建立客户基础信息库,进行科学分类、动态入格;通过智慧营销系统实现“客户清单手动筛选+智慧营销系统自动筛选”流程,及时获取涉案、涉诉等不适宜授信客户情况,建立黑白灰名单数据库,真正让有信用、有需求的客户享受到“无感授信”全覆盖带来的方便与优惠。
细分群体,错时营销
实现“想贷即贷、人人可贷”
成立“善行普惠”临时党支部,分行业开展现场评议。
该行积极鼓励各党支部在开展“有感反馈、增信提额”过程中,以行政村为单位,与活动开展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的方式,组建一支“信誉好、威望高、配合强”的“善行普惠”评议小组,以风险防控为前提,根据种植类、养殖类、运输类等分行业进行“背靠背”评议,提高“无感授信”评议过程的权威性、公正性。
积极对接辖内公职人员、教师、医生消费性贷款需求。
该行积极对接镇街政府公职人员、医院、学校和优质企业人员,采取客户经理驻点办公、普惠金融服务牌张贴等方式,宣传推介“精英贷”“工薪贷”等政策性贷款产品,全面满足公职人员、教师、医生、企业员工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加大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切实推动贷款“增户扩面”。截至9月15日,该行较年初新增公职人员授信951户,金额3.12亿元。
强化对辖内沿街商户的“一体化”错时营销工作。
通过“红马甲”“早扫集、晚扫街、下班后一小时联动营销”的方式,该行主动上门核实商户相关数据,并通过“善行普惠”金融志愿服务队和镇街挂职干部,加强同镇街经发办、经普办的沟通配合,结合当前各乡镇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契机,销号式建立网格化营销档案信息,确保客户数据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精准对接,送贷上门
助力“随用随贷、便捷获贷”
提高对农民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温度。为持续推动服务下沉,该行成立了46支“善行普惠”金融志愿服务队,依托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和普惠金融服务站,推行驻点服务,逐村逐户上门“辅导”;开办“金融夜校”送金融知识进村入户,借助悬挂宣传条幅、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强村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客户黏性,逐步扩大“有感反馈、增信提额”工作覆盖面。
加大对真实需求客户的金融服务广度。在完成“无感授信”和“现场评议”后,该行通过客户经理驻点办公、开立第三代社保卡、上门走访等方式,将授信额度、期限、利率等信息反馈至被授信人,在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给予5万元体验额度的基础上,将授信多少与文明行为及资产挂钩,激发村民争当信用模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对外出务工人才的金融服务力度。针对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多的现象,该行及时通过电话、短信告知等方式进行有感反馈,在严格遵循保密原则的情况下,同步记录村内人员外出务工情况,采集外出务工客户信息,并主动对接外出务工流动党支部,对外出返乡人员及时对接,引导客户用信、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