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9月18日 > 总第601期 > A8 > 新闻内容
农村金融机构需各显其能 护航民营企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李美丽 王爱静 黄力辉

【农村金融时报】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在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政策方面,《意见》强调以增强政策精准性、稳定性、实效性和协调性为重点来回应企业关心和诉求,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等。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服务,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期“农村金融大家谈”邀请黑龙江哈尔滨农商银行党委书记王树伟、浙江椒江农商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何灵敏,围绕相关话题进行探讨。

服务中小企业 直面五个挑战

记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互为主体,民营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联系着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迫在眉睫。从贵行支持中小企业的情况来看,在金融服务中有哪些难点和堵点?

王树伟:应该说《意见》的印发,既体现了经济支持政策的导向,又对多方参与建立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我行为例,1000万元以下普惠类贷款占比一直超过50%,在各类贷款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

从以往支持中小企业的情况来看,主要的难点和堵点有以下五方面:一是中小微企业大多因为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管理制度不清晰,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缺乏韧性,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不确定性;二是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规范程度低,账务体系不完备,缺乏长远规划和信誉度,部分企业及股东等存在逃废债行为,法律政策的合规审查通过性较低;三是资产状况存在较大缺陷,产权不完善,固定资产价值低,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少,担保措施落实难,尤其是涉农民营企业;四是缺乏完整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企业及个人信用评价和披露制度,现阶段未能将涉及工商、税务、社保、公安等部门的非银行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需要共同推动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培育、评级和共享;五是市场缺乏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服务的社会化资信资产评估、投融资咨询、资产重组和改制、企业管理诊断等咨询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融资专业支持不够。

何灵敏:为有效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不断优化当地营商环境,椒江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稳住经济大盘号召,对小微主体实施智慧服务、精准帮扶,以实际行动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两个先行”。

当前在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经营环境承力。今年以来,受重点行业支撑力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业经济延续去年全年低位运行的趋势。这导致信贷投放难度加大,同时国有银行客户和政策的不断下沉,让地方法人机构的地缘、人缘优势逐渐减弱。上半年出现贷款存量流失严重、经营业绩高开低走、个贷拓展乏力等发展缓慢问题。

二是供需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信贷资金成本与企业风险特征不匹配。近三年椒江农商银行推出一系列稳经济政策实施计划,切实为企业减负降本,如积极宣传无还本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等,但受整体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净息差呈持续下滑趋势,贷款收息率近两年下降了至少200BP。同时,民营企业隐性风险逐渐显现,随着企业发展信心的不足,金融机构不良风险暗流涌动,急需找寻转型之路。

三是银企信息不对称。民营企业经营信息、信用信息特别是民间融资软信息很难掌握,且传统的财务报表真实性不大,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缺乏共享渠道,特别是与经营直接相关的税务和电力数据难以获取,导致银行实现尽职调查和数据收集的工作成本仍较大,金融服务效率有待加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明显。

分层施策 支持民企发展壮大

记者:民营企业一直都是农信机构的重点服务群体,这部分群体既是农信机构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也是存款的稳定来源,但由于民营企业中既有经营稳健、年头悠久的企业,也有成长较快甚至能够短期实现上市的企业,更有处于初创期利润微薄且缺少抵押物的企业。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应从哪些细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王树伟:全力服务、竭力支持中小微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是农村金融机构永远不变的宗旨。这既是农信姓党的初心使命,更是金融报国的责任担当。

因此,对初创期、利润微薄、缺少融资抵押物的民营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借助《意见》出台的契机,从细处入手,大胆创新“雪中送炭”式的产品体系,围绕企业需求主动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信用担保、股权抵押、技术和订单抵押、公司实控人及股东担保、引入政策性担保公司等多种手段,给予灵活授信,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提供更多的行业供求信息,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对成长较快、能够短期实现上市的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应通过对知识产权、高新技术评估鉴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准画像,优先支持给予“一企一策”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以及上市后的持续扶持。

对经营稳健、历史悠久的企业,由于其自身制度完善,运营规范,农村金融机构应针对资金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流动资金、新增固定资产、技术改造贷款、供应链融资、绿色信贷等贷款,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推动低成本、智能制造设备应用,加大生产过程中绿色低碳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

何灵敏:在促进民营经济稳健发展壮大的道路上,我行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

一是抓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加大信贷投放。围绕“小微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各单位下发的行业调研清单,筛选客群进行重点走访,加快扩面提质。加大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投放,减少企业周转次数,有效解决企业资金错配问题。精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金融服务机制,积极开展制造业金融服务“两研两提”专项活动,实现制造业贷款稳步增长。

二是抓困难企业帮扶联动。积极推动无还本续贷政策落实,坚持分类施策,积极做好接续资金支持工作,满足民营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纾困解难、扩大内需和稳定就业,支持市场主体全面复苏和创新发展。运用联合授信等机制帮助困难企业稳贷,在银企合作、银政合作、银税合作等方面协调推动金融服务质效。

三是抓金融产品研发设计。重点围绕期限、担保、用途等,针对民营企业需求,加大金融产品设计,同时基于简捷、安全、高效的原则,坚持数字化改革,加强产品管理、提升风险管控,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金融产品更为有效满足民营企业资金需求。如我行今年推出的“创科贷”得到了当地金融服务中心的政策支持,结合指数模型满足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加强产品创新 促进中小企业信贷增量扩面

记者:《意见》提出要完善融资政策支持制度,请问贵行在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王树伟:哈尔滨农商银行新一届党委继续坚定零售转型战略信念,专注“支农、支小、支微、支新”主责主业,积极开展信贷投放攻坚战,加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激励政策导向,围绕各区域、各产业发展特点的中小微企业开展全方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贷增量扩面,力争成为当地民营经济茁壮成长的“及时雨”,为辖区中小企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我行创新推出十多款助农惠企的产品,其采用不同担保方式,满足各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同时与第三方合作对“德国IPC信贷技术”改造,通过引入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推广线上办贷工具和绿色信贷产品,不断增加信用贷、循环贷、续贷、中长期贷、首贷户占比。

同时,我行还引导网点深入各类企业聚集区开展网格化营销,依托对接主管部门、商业协会和园区管理方等,建立健全企业营销清单,逐户上门营销,实行“一企一策”,支持民营企业良性健康发展;依托“银企对接会”“政府包联企业走访”等活动,搭建银企沟通平台,积极组织与对接辅导辖区企业开展党建共建,嵌入产品服务,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持续减息让利,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对民营企业减费让利系列政策要求,积极运用再贷款资金,大力发放优惠利率的支农支小贷款,精准支持普惠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

此外,我行开展供应链融资贷款,围绕核心企业经营数据信息,支持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为行业发展添砖加瓦,搭建共生共赢新生态;推出政府采购订单融资,聚焦创新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普遍资信缺乏、抵押缺乏的融资“痛点”,化解金融机构不愿贷和不敢贷的融资难点,着力解决金融资金供给侧与社会投资需求侧不匹配、不平衡的问题。

下一步,我行一方面将在准入端放宽准入门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接续政策,按照《意见》要求,发挥独立法人决策链短的优势,提高基层支行贷款审批权限,加快审批速度,让有需求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全力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将在输出端加大产品开发推广,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实行授信授额分类指导,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重点,强化政策匹配,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新力度,满足中小企业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何灵敏:下阶段,我行将持续完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提升精准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民营企业中不乏缺少抵押物而融资难的企业,凡是抵押充足的民营企业,几乎不存在融资难题。为服务好这一类民营企业,需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运用供应链金融服务核心企业上下游的民营企业。借助数字化进程创新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手段和金融产品,同时按照不同的供应链形态、环节,创新产品体系和解决方案。

二是金融产品体系研发创新。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民营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差异明显。针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科创企业阶段性特征,我行将开发覆盖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全产品服务体系,同时根据行业特征研发金融产品,打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差异化评级授信评估标准和综合化金融服务,使得银行与民营企业保持中长期合作关系和合作机制。

三是加大政府协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行积极协同椒江区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对市场主体进行经营数据跟踪,进一步落实“台惠富”的走访和金融需求服务,全力满足“名优特新”群体的金融需求,并通力开展“小微你好”活动,将政策宣贯到企。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