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访河北邢台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常士彬
河北邢台产业基础扎实,民营经济活跃,是冀中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枢纽。作为河北农信系统启动“双改”工作以来第一家成功改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邢台农商银行正逐步加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和重点项目金融支持和信贷投放力度。
近日,《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就中小银行如何立足实际,更好服务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相关问题采访了邢台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常士彬。
记者:制造业作为河北的优势产业,对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带动作用,但制造业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请您谈谈邢台农商银行如何优化信贷结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
常士彬:邢台农商银行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提高信用贷款占比,通过多种方式将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
首先,明确制造业金融发展定位。我行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的邢台实践,围绕特色鲜明的制造强市建设,聚焦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用好用足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积极捕捉客户需求,突出重点项目,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其次,实现制造业贷款规模稳步增长。我行支持传统产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信贷投放,着力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重视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满足传统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产业延伸转型的融资需求,助力企业升级迭代。
第三,开展“一对一”银企对接,实现融资精准服务。我行根据邢台市工信局和人民银行下发的“专精特新”企业白名单,结合行内“行长下基层、下企业”活动,加快名单内客户走访,逐户建档、一户一策,形成差异化授信方案。目前各支行网点已联系对接企业100余家。
第四,聚焦政策保障,单列信贷支持计划。我行明确将对接开发区专精特新和科技型制造业的融资需求作为信贷业务发力板块,增加对专精特新及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今年我行单列“专精特新”和“产业集群”信贷投放计划6亿元,用于支持邢台地区专精特新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企业发展。
记者:目前,很多制造业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但又希望从银行获得中长期贷款,请您介绍一下贵行如何控制制造业贷款风险?
常士彬:邢台农商银行从严把贷款出口关、加强贷后风险预警能力及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三方面着手,优化信贷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能力,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加强信贷投放管理,严把贷款出口关。我们深入分析辖内信贷市场状况,分析信贷存量客户结构和目标客户定位,严格信贷投放管理,在保证积极稳步投放的基础上,增强风险管控前瞻性,从源头上加强风险研判与客户准入管理。由公司金融部牵头中后台,做好准入标准的优化调整工作,健全“白名单”“黑名单”制度,提高制造业优质企业及优质项目业务办理效率,防止“病从口入”。
其次,密切跟踪关注重点领域、行业的潜在风险,加强监测预警。我们对存在偏离实体经济、盲目扩张、过度融资等行为的制造业企业,保持审慎态度,尽量减少集中授信、过度授信风险。加强贷款资金流向监控,防范道德风险。
再次,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提升风控管理水平。我们与地方政府、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和补偿支持手段,争取地方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的支持,形成程序规范、高效便捷、风险共担的保障体系,有效缓释信贷风险。以大数据和量化模型为驱动,整合行内外各种数据源,推动智能风控体系建设。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全面掌握制造业企业的订单状况、生产运营进展与技术研发优势,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及企业改变资金用途导致的道德风险,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记者:针对制造业企业常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瓶颈,贵行有怎样的思考和谋划破解这些痛难点,助力制造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常士彬:邢台农商银行通过创新产品、担保方式,运用供应链思维,科技赋能等方式破解制造业融资难题,助力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发展。
一是优化机制,聚焦行业。我行构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信贷资源,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建立制造业贷款绿色审批通道,下沉评审授权,通过“政策资源、渠道合作、风险防控、利率定价”等多项举措,加大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单独的贷款定价机制,实施专门的资金成本核算方法,降低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降低制造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创新产品,提升专业化能力。强化专业经营,重点研究制造业企业在项目升级、技术改造中的资金需求特点,根据制造业企业类型和发展阶段,开发符合制造业企业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性地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创新担保方式,纾解企业融资痛点。聚焦痛点难点,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弱担保、弱抵押”的信贷专属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等,让知识产权有“价”,让应收账款和存货能“变现”;完善细分行业的金融服务方案,着力打造行业服务特色,通过“一链一策”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助力打造产业链生态圈。增加中长期信贷投放,适当调整产品种类、期限、利率、担保方式、偿还方式等,提供差异化、精准化金融产品;探索运用抵押补充贷款,实现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精准投放,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
三是推动科技赋能,创新供应链融资。增强制造业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服务能力,快速响应产业链核心及配套企业融资需求,实现金融服务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和信息共享,运用应收账款、存货与仓单质押等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制造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针对应收账款抵质押融资中存在的核心企业积极性不高、新型抵质押品确权难等政策堵点,从顶层设计角度做好探索优化,打通制造业融资的各个环节。充分借助物联网、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发掘中小制造企业金融需求潜力,做好产品设计、风控流程、架构调整、考核激励等制度和组织重构,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