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保险+期货”特色金融支农模式的发展又有了新消息。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在最近一个业务年度(即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67家期货公司开展“保险+期货”项目数量为2357个,为大豆、玉米、苹果、生猪等18个农业产业品种提供价格风险保障,累计承保货值559.85亿元;覆盖县域数量832个;惠及农户数量178.56万户次。
自2016年起,“保险+期货”已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八年来,这一特色金融支农模式,在保障农户稳收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创新型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业务,“保险+期货”以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功能为核心,畅通了涉农主体通过期货及衍生品市场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渠道,最终形成风险分散、各方受益的闭环,实现多方共赢。
生猪“保险+期货”
让养殖户吃上“定心丸”
“幸好参加了去年的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消除了生猪价格波动带来收入减少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养殖户吃了‘定心丸’,以后可以安心养猪了。”河南漯河的生猪养殖户薛孟龙在收到赔付款后对记者说。
去年,大地期货公司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保险+期货”模式,在漯河全市推出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这也是2022年河南省唯一的“大商所农保计划”生猪专项项目。
该项目跟之前传统的单一型价格保险相比,可以兼顾养殖户的成本端和销售端,从而规避养殖过程中生猪价格下跌和饲料成本上涨带来的收益下跌风险,实现“两头保”,为养殖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价格风险保障。
据悉,漯河当地的生猪养殖户只需向保险公司购买生猪收益指数保险,项目到期后,若生猪收益指数低于保障目标,参保养殖户就可以获得差额赔付。该项目最终实现赔付近900万元,覆盖113户生猪养殖户,为当地约11.47万头育肥猪的收益提供了保障。
该项目的实践过程证明,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不仅保障了漯河市内中小养殖户的利益,也弥补了传统养殖险中价格保险的空白。
“由于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公开透明,对于是否触发理赔条件、理赔金额的计算等均参考期货价格确定,养殖户可以在理赔环节获得明确的依据,从而在前期安心投保。”大地期货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保险+期货”
服务模式正不断拓展并细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加力扩种油料大豆”。为更好地落实文件精神,大商所深入了解大豆扩种难点,在“保险+期货”基础上创新推出“银期保”大豆专项项目,即“龙头企业+银行+保险+期货”的创新模式,系统性引入龙头企业与银行,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融资和售粮难题、减少种植风险、增强扩种大豆信心。
“今年我种植的11万亩大豆中,有7.5万亩参与了此次‘银期保’项目试点。”黑龙江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参加了这个项目,可以将大豆拉到中粮的仓库去,直接结算90%的货款,还给了二次点价的机会,保证粮食能多卖些钱。
“作物成熟后龙头企业统一收购入库,可以根据实际粮款先行支付给农户,农户便可以提前偿还银行贷款,既为农户节省了贷款利息,又保障了银行贷款的顺利回收。”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姜濯介绍,即使出现因减产或价格下跌等情形导致卖粮款不足以覆盖全部贷款,启动收入保险理赔程序后,也可以补偿卖粮收入,对农户收益和银行权益均起到保护作用。
据悉,在“银期保”项目运行过程中,大商所为了扶持大豆产业稳定发展,不仅对投保主体给予不超过保费总额70%的补贴,还全额支付龙头企业二次点价环节场外期权净权利金,减轻企业负担,推进该模式运行。
大商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商所还将通过丰富优化项目模式、增强与地方政府联动、引导各界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保险+期货’的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在促进中小农户有效衔接大市场、践行中国特色期货支农支小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