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7月31日 > 总第594期 > A7 > 新闻内容
农发行山东省分行超百亿元贷款支持盐碱地综合治理 “唤醒”沉睡盐碱地 擦亮“农地银行”品牌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袁长鹏

【农村金融时报】

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约890万亩,涉及11个地市47个县区,如果能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用好耕地存量的同时提高土地增量,将显著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农发行山东省分行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职能作用,扎实服务盐碱地综合治理,上半年累计审批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110亿元。截至6月末,该类贷款余额51亿元,进一步擦亮了农发行“农地银行”特色品牌形象,描绘出了一幅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土地整治为突破口

让盐碱荒地变良田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土壤含盐量高使农作物低产或难以生长,重度盐碱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这是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因素,但也是具有开发潜力的宝贵耕地后备资源。山东滨州、东营等地市存在很大部分零星分散、水资源条件差的盐碱未利用地,难以开发利用。

面对机遇和挑战,农发行山东省分行深入分析形势,抢抓发展时机,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谋划农地文章。该分行通过开展“百日营销攻坚”活动和“农地银行”专项营销行动,全面推进未利用地开发、农地综合整治等业务开展,集中支持了利津北部黄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盐碱地土地整治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突破了滨海盐碱地盐、板、瘦等障碍性因子,推动盐碱地改土降盐新技术应用,在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配套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防护林网等农田基础设施,将昔日盐碱地改造为新良田。

数据显示,该分行已累计支持整理盐碱土地38万亩,新增耕地36万亩,贷款4.8亿元支持的沾化区城北沿河片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改造1万亩盐碱化未利用土地,将昔日盐碱地和荒地变为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桥涵相配套的稳产高产农田。

地力提升为着力点

推进耕地质量整治提升

该分行始终把服务“藏粮于地”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扎实推进耕地质量整治提升,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该分行积极支持地方统筹实施淋盐压碱、降盐蓄墒、科学选种、测土配施、起垄覆膜等多项技术措施,围绕“田、土、水、路、电、技、管”综合配套,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实施推广抗旱品种、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和节水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该分行贷款3亿元支持潍坊寒亭区北部灌溉项目,以盐碱地改良为切入点,支持海水稻种植1.6万亩,平均亩产超600公斤,构建的“海水稻+”新型农旅综合体和产业生态圈,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可持续增长。

科技创新为发力点

主攻盐碱地治理新方向

该分行积极支持推进盐碱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建设旱碱麦等优质农产品育繁推示范区,构建种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支持引进推广适应不同盐碱梯度的植物新品种,让昔日白花花的盐碱滩涂变为花乡果巷,努力在盐碱地上种出“新粮仓”“果蔬仓”。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展露新颜,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碱作物。

据介绍,该分行贷款16亿元支持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该项目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复设立,位于国家级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对加速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嵌入为支撑面

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

近年来,山东各地根据盐碱地资源禀赋、地域特点,持续挖掘盐碱地潜力,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在盐碱地上种下新希望。

该分行依托各地优势特色产业,与盐碱地改良有机结合,促进当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先后支持黄河口大闸蟹、渤海对虾等产业发展。该分行贷款9500万元支持的黄河口大闸蟹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借助滩涂盐碱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支持滩涂盐碱地养殖,建设黄河口大闸蟹标准化养殖基地2460亩,培育壮大“黄河口大闸蟹”品牌。

在该分行支持下,一系列农地类项目的实施,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支持山东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贡献了政策性金融力量。

农发行山东省分行支持的潍坊寒亭海水稻项目 农发行山东省分行供图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