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在业内看来,《意见》的出台十分及时,通过提出多项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破除隐性壁垒、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从而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提升民营企业信心。
金融支持是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最近几年,一系列金融举措正持续发力,全行业力求对民营、小微企业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能帮尽帮”。此次《意见》的出台将“纾困民营企业”的重要性提升至新的高度。下阶段,如何打通已有难点和堵点、如何应对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实现精准帮扶、如何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将成为金融行业共同探索的必修课。
探索新模式
让民营企业不再等“贷”
近年来,建设银行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探索各类新型模式,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土地可以入市,农民可以入股。”这句标语在湖南星辰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为流传。
作为当地大型民营企业,该公司借着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改革试点契机,获得了西湖潭村354.38亩土地使用权,投资建设了“星辰·尚东产业小镇”。经过几年发展,产业小镇南园已有近百家企业入驻,涉及智能家居、电子科技、新材料、机械加工等领域。在一路之隔的北园,24栋定制厂房主体均已封顶,目前已签约40多家企业,但后续项目建设遭遇资金紧张难题,加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融资并无先例可循,到银行贷款也成为了难题。
建行长沙湘江支行了解到公司困难和需求后,立即向上级行请示研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的可行性。由于缺少可供参考的案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该支行第一时间组建服务团队,多次上门了解政府相关政策,深入调研企业实际情况,多方沟通衔接调度,最终成功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批复1.07亿元,并顺利发放1950万元基本建设贷款,成为湖南省系统内首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为项目后续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如果说创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是建行分支机构基于地区特色做出的尝试,那么搭建科创评价体系则是从总行层面优先布局,让基层行社有章可循。
在安徽,有一句很时尚的比喻,那就是把科技创新比作“栽树工程”。
随着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一方阵,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将安徽作为发展的第一站。如今,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5万家,平均每天孵化诞生11家高新技术企业。
面对庞大的资金需求,建行安徽省分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企业能力评价体系”的作用,用金融活水灌溉“科创森林”。
“科创企业由于轻资产等特点,以传统财务数据为主的信用评价模式难以精准评价企业发展前景,总行推出的科创评价体系,让我们基层机构有了抓手。”建行安徽芜湖分行的客户经理方圆表示,该行是安徽省首批科创评价体系试点行之一。
得益于授信申报模式和风险缓释措施的创新,该分行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方式,为芜湖森思泰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放了500万元“人才贷”,让这个国内首家大规模批量生产毫米波雷达的民营车载雷达企业,有了抢占新能源汽车赛道发展机会的更多可能。
随着科创评价体系的广泛运用,建设银行也得到越来越多科创企业的认可。目前,建行安徽省分行逐步形成了“科创中心+科创团队+科技金融特色机构”的多层次服务体系,为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化金融服务。
“上线相关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对企业综合评价,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决策准确性。”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副主任袁帅说。
在科转育成(北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晓兵看来,这一体系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获得金融支持,提升自身的质量和竞争力。
银商联手
打造民营企业服务“直通车”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聚焦今年福建提出的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与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开展银商合作活动。
据悉,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2023年将为全省民营企业提供不低于2000亿元的融资支持,通过“加码闽商做强、加量民企融资、加倍科技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加力乡村振兴、加快民企出海、加温稳链强链、加大减费让利、加强送教入企、加深银商联动”等“10+”措施,以综合化、链条式金融服务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福建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
农业银行也在行动。自去年3月起,全国工商联与农业银行联合开展“金融服务进民企”专项活动,携手为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功勋民企”提供面对面、点对点、上门式走访服务。
在全国工商联大力支持下,农业银行全行上下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农行总行率先走进新希望、大北农、鲁花等龙头企业,各级分支机构也深入当地涉农民企,提供有针对性、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截至去年末,全国工商联重点推荐的505家为脱贫攻坚作出突出贡献的民企中,农业银行已对接服务384家,覆盖率达76%,授信总额近1000亿元,信用余额超过350亿元。
“加大和工商联合作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有利于机构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张晓兵说。
解决堵点
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民营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同时仍有部分堵点亟待解决。
袁帅认为,目前,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仍需进一步加强。同时,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了解仍需进一步深入,准确评估其真实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全力支持民营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下阶段金融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金融方面,应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的效用,进一步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借贷便利类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引导LPR继续下行,推动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收费工作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行为;畅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环节的堵点,提高融资效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隐性成本,切实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张晓兵表示,下阶段,银行首先应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提供更加灵活的融资产品等方式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次,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风险偏好,通过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还需要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满足民营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