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近期,多个省级农信联社以各种形式部署农信机构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纷纷明确涉农和小微贷款占比、信贷总额、任务和目标。比如,山西省农信联社明确农户评级覆盖面达到100%,用信转化率保持60%、力争70%;陕西省农信联社明确全面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信机构深耕“三农”多年,具有人缘地缘等优势,更应将业务做小做散,全力服务乡村振兴。
坚持服务“三农”定位
记者梳理相关信息显示,各省级农信联社部署乡村振兴工作时,均强调服务“三农”定位,并提出具体要求。四川省农信联社召开四川农信2023年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会暨“开门红”工作总结会时要求,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工作力度,不断将金融服务“三农”事业发展推向新的境界,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持续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全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共同富裕等。
《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23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要点》,提出10个方面39条金融举措。在“支持特色现代农业提升”方面,陕西省农信联社要求立足地区资源禀赋,支持“果畜菜茶菌”等3+X优势特色产业做强;深化“行长+链长”专项金融服务工作机制,支持9条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满足休闲农业、乡村文旅、电商物流等产业发展金融服务需求,推动一二三产有机融合。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郝志运向记者表示,省级农信联社应加强与政府、监管机构联动,完善监管及各项配套机制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科技化数字化水平,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持续完善农村信用体制建设,为农信机构支持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环境。
资深金融业人士、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认为,农信系统应充分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掌握农村和农户的消费与金融需求,开发适应农村和农户消费的信贷产品,搭建促进农村消费和信贷融合的平台和场景。
将业务做小做散
近几年,在县域和农村地区,农信机构一家独大的现象正在改变,大中型银行已有将网点及线上服务向县域和农村延伸的趋势。
农信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为此,各地农信机构不断探索将业务做小做散,将风险分散的同时获得发展。比如,山西洪洞农商银行以“做小、做散、做优”为方向,紧盯辖区农户、商户、小微等三大客户群体,集结力量,倾斜资源。
洪洞农商银行以农村产业区、工业集聚区为营销重点,积极走访各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获取辖区企业名单,对接新型农业主体、规模种养、基础建设、楼盘开发、高新材料等相关产业,根据小微客户的特点量体裁衣,提供“一对一”“一站式”金融服务。
郝志运认为,将业务做小做散有利于农信机构走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成就小而美。要实现做小做散,就要坚持支农支小定位,针对细分市场强化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提高获客活客黏客水平,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体系建设,加大金融科技支持力度,打造政府满意、监管放心、股东信任、员工幸福、客户推荐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