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郑长灵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绿色金融推向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相关支持政策密集落地,全面绿色转型正在催生金融市场新机遇。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纷纷行动,将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不断加大对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其中,更不乏农村中小银行逐“绿”前行。
本期“农村金融大家谈”邀请江西东乡农商银行综合业务管理部总经理刘帆、浙江德清农商银行绿色金融部(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王淼,围绕绿色金融相关话题进行探讨。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贵行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方面做了哪些探索?特别是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
刘帆:为进一步响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我行制定了《东乡农商银行绿色信贷发展规划》,将绿色金融贷款纳入年底考核计划中,努力实现绿色信贷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信贷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绿色信贷申贷获得率不低于各项贷款申贷获得率的“三个不低于”发展目标,同时通过明确绿色信贷职责、加强信贷流程化管理、建立绿色信贷内部考核方法和奖惩机制等举措,引导辖内机构加强对绿色项目的对接,创新推出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促进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助力地方绿色金融业务长足发展。
我行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工作亮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创新推出“畜禽智能洁养贷”,打造生猪养殖与环保提升的新视点。“畜禽智能洁养贷”是我行探索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体现的一条新路径、新方向,拓宽“养殖+金融+科技”新领域,打造“智能+洁养”新平台,大大提高了东乡生猪养殖企业排污治理能力。截至3月上旬,我行共发放“畜禽智能洁养贷”23户,授信金额7679万元,已用信金额7489万元。
二是创新推出“碳减排”贷款,开拓绿色信贷发展新领域。我行积极响应东乡区委、区政府关于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及碳减排优惠贷款工作部署,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创新推出“碳减排”贷款产品,成为江西省发放首笔企业“碳减排”贷款的银行,助推东乡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截至3月上旬,我行发放“碳减排”支持企业3户,贷款金额达1650万元。
三是优先推动“生态信贷通”试点落地,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渠道。我行紧抓“政策窗口期”,主动对接行业“白名单”融资企业,加快推动“生态信贷通”工作推广,由东乡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并引入人保财险东乡支公司贷款信用保险体系,实现“政府+银行+保险+担保”的多方风险分担体系,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贡献农商力量。截至3月上旬,我行已成功发放东乡区首笔400万元“生态信贷通”贷款,这也是江西省单笔金额最大的“生态信贷通”贷款。
四是创新推出“百福农权贷”,破解村集体经济与环境融合发展的新难题。我行主动融入东乡区委、区政府“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根据东乡特色和主导产业创新推出的“百福农权贷”,大力支持村集体建设产业基地和开发经营,实现了农村经济与秀美乡村共同建设、集体经济与环境融合发展,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截至3月上旬,我行为全区123户村集体经济企业进行授信1.23亿元,用信率100%。
王淼:根据德清县经济发展特点,我行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是首创湿地碳汇金融“PTD”闭环体系。双碳目标下,我行依据德清县湿地生态功能,首创湿地碳汇金融“PTD”闭环体系,在碳汇生产端、收储交易端、企业需求端形成全封闭内循环资金支持体系,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如我行在生产端首创湿地碳汇无忧贷,用于下渚湖提升现有湿地碳库固碳能力,提升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截至今年2月末,共发放湿地无忧贷1.08亿元用于湿地开发。
二是首创农业领域碳减排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我行以粮食种植和渔业养殖等德清特色农业为突破,通过建立科学适用的碳排放核算和评价体系,探索形成新型农业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促进地方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如我行积极对接县农业农村局和国家智库中咨国际公司,形成农业领域碳核算方法学,同时创新开发针对粮食种植和渔业养殖的绿色低碳信贷产品,将项目碳排放情况和绿色低碳评价结果纳入产品审批要素。截至今年2月末,我行发放首批低碳种植绿色贷和低碳养殖绿色贷,为58户渔业养殖农户发放3974万元,为32户水稻种植农户发放1536万元绿色低碳贷款。
三是打造地域特色产品体系提升品牌效应。我行在全省农信系统创新“两山扶农贷”“两山兴农贷”“两山兴业贷”等两山系列特色贷款产品,支持现代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绿色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科技高效农业发展壮大。截至今年2月末,我行共发放两山系列贷款173户、1.62亿元。同时,我行还与科技局、高新区、园区运营方开展合作,结合园区特色推出“绿色园区贷”“绿色工厂贷”等小微绿色产品;持续完善“GEP绿色贷”“绿色建筑贷”“绿能光伏贷”“绿色碳效贷”等产品,有效助力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企业绿色发展。
四是普及个人碳账户助力打造绿色生活。我行通过与县大数据局合作的方式,打开政府数据采集通道,对个人生活、出行、消费以及公益等行为进行数据采集,实现个人绿色画像,形成可量化可评估的绿色生活足迹。同时,创新个人碳积分应用场景,拓展个人绿色信用积分在金融和非金融领域的应用,鼓励居民养成绿色化生活方式。目前,“我德清”微信小程序中的“我的碳账户”模块通过采集绿色支付(本行积分)、绿色公益、五水共治,兑换生成“碳积分”,并形成个人碳积分画像。后期拟计划开发将“碳积分”的形成对应“减排减碳量”的转换统计功能,让该碳积分真正做到与碳中和有关联。
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有哪些优势?相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又面临着哪些挑战或制约因素,请您结合本行实际情况谈一谈。
刘帆:在我看来,中小银行一方面可以借助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契机,利用本行金融资产配置的灵活性,搭建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桥梁,紧盯农村绿色金融蓝海,提供更多的多元化服务,助力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抓住绿色发展的关键期、窗口期,推行差异化发展路径,发挥“聚焦产品创新、制度融合优化、政策灵活多变”优势,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促进绿色金融新发展。
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或制约因素方面,我认为首先是找到符合标准的客户难。绿色金融标准是金融机构找到适合客户的关键,但在实践运作中却面临着巨大挑战。如标准较高,企业需要取得对应证照;其次是精准对接客户需求难。绿色金融需求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全新领域,不仅要提供融资,还必须对投资项目的绿色含量进行独立判断,规避客户“漂绿”“洗绿”风险,精准对接面临诸多挑战。第三是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发展。
王淼: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聚焦绿色普惠。中小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具有较大差异,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也更偏向于对小微、“三农”等普惠领域发展、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此举更加聚焦绿色和普惠融合发展,填补了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这些领域的不足。如我行创新的绿色工厂贷、绿色碳效贷、绿色农村住房建筑贷、绿币公益贷、“两山”系列贷等绿色低碳金融产品能很好满足绿色普惠试点建设需要。
二是业务开展效率。中小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相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具有审批链短、审批效率高、产品创新快等优势。如我行为绿色专营支行制定差异化的绿色贷款授信政策,实行绿色年审制,调整绿色信贷审批权限,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确保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时效性;同时,运用“绿贷通”平台,明确139工作机制,强化金融服务;运用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大数据+绿色金融”的技术优势,提升绿色企业的对接率及响应率,实现金融服务“最多跑一次”。
而中小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面临的挑战,我认为:
一是信贷风险较高。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小银行需要服务的生态行业种类多,但生态项目的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导致周期长、回报能力有限,短期经济效益实现困难。此外,目前中小银行在转型金融领域也面临高碳企业在低碳转型中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工艺升级导致的增收不增利情况,容易引发信用风险。
二是支农支小局限。多年来,我行坚定支农支小,严格控制大额贷款,对于重大项目的绿色金融支持有限,这与当前国家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绿色重大项目的导向相左,绿色项目开展存在压力。
三是激励机制不足。相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资产规模较小,难以达到绿色金融相关的国家激励政策准入门槛。如今年央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扩容,只有极少数规模较大和绿色金融开展情况较好的中小银行才能达到要求。
四是缺乏专业人才。绿色金融属于新兴交叉型业务,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由于中小银行专业人才比较稀缺、行业研究不深入、不专业,不少创新型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困难。管理层面,相关绿色金融深入培训机会较少,专业性仍有不足。执行层面,客户经理的绿色产业知识相对匮乏,绿色金融产品推广存在一定困难。
针对当前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贵行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刘帆:下一步,我行将加强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增强绿色信贷发展能力,首先要对新兴绿色节能环保企业轻资产运营、缺少抵押担保物的现状,实行差异化准入,创新担保方式;其次要积极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尝试采用“银行+保险+客户”的模式开发绿色信贷保证贷款产品,完善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第三要主动跟进环保部门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进展情况,对第一还款来源充足、还款意愿强的绿色环保企业,积极创新排污权质押贷款、绿色节能贷款等绿色信贷新产品。
我行还将坚持班子成员挂点包片,加大督办的频率与力度,落实支行负责人负责制度;采取职能部门跟踪督促,及时关注绿色信贷余额增长情况,切实加强对绿色信贷投放的监测督促;加强绿色信贷知识培训,切实提升信贷管理人员绿色信贷收集、识别、判断、对接及履职能力,提高绿色信贷服务能力。
王淼:我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深挖绿色普惠潜力,拓宽绿色金融服务广度。创新“三农”领域绿色普惠产品,缓解“三农”领域贷款担保难、期限短、周转烦等问题,实现绿色低碳经营和消费,推动绿色信贷深入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同时推动绿色普惠信用体系建设,实现绿色金融赋能个人碳减排激励的功能。
二是聚焦转型金融创新,丰富绿色金融服务内容。我行将优化转型金融体系,梳理转型金融制度的不足,同时健全在信贷准入、授信审批、利率定价等方面转型金融的优惠政策,并构建“碳账户”应用至转型金融服务体系,为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开辟融资新通道。我行还将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新产品、新模式,再深挖转型金融发展新需求,争取树立地方典型,走出可复制、可持续、高效的金融支持低碳转型之路。此外,我行将制定转型金融统计制度,强化转型金融业务培训,以科技赋能转型金融统计,探索构建转型金融信息披露框架,并在全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框架基础下,尝试开展转型金融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