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爱静 通讯员 毛丽娜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宁波农商银行系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践行“回归本源 做强主业”的指导思想,以发展金融普惠为抓手,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履行“乡村振兴主办银行”责任担当,通过渠道、产品、服务持续深化,强化“政、银、村”三方协作机制,以金融力量助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截至2022年末,宁波农商银行系统涉农贷款余额1603.14亿元,已在全市形成了以652家物理网点为经,1862家助农服务点、786家丰收驿站为纬的金融服务网络,全面构筑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生态。
打好信贷服务“牵引拳”
畅通融资渠道
一直以来,宁波农商银行系统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力落实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强村计划”,向395家村经济合作社发放贷款23.86亿元;与当地政府部门联动,响应政策向导,满足农房改造、安置房建设等融资需求,在信贷资金上对新农村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如辖内奉化农商银行以“农业补助+融资担保+信贷支持+财政贴息”模式整合政银资源,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光伏开发、新农村改造、项目建设等方面资金支持。
随着政府农房“两改”政策的不断推进,不少农村家庭通过下山移民搬入城市里,成为新市民。为加快推进农房“两改”工作,解决当地民生安居问题,辖内宁海农商银行因地制宜推出“丰收·安居贷”产品,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动力。目前“丰收·安居贷”已惠及9个自然村,帮扶“下山移民”1200余户。
同时,宁波农商银行系统立足区域特色,结合宁波辖内经济发展现状、产业规划、信贷需求等,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辖内象山农信联社开展“百名员工进渔家”活动,创新推出无本减船转产政策,涉及补助金额3.6亿元;镇海农商银行创新产品担保模式,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抵押及活体抵押等新型抵押方式。
此外,宁波农商银行系统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围绕不同类型和经营规模新型农业主体,配套相宜的信贷产品,同时加大减费让利力度,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打好普惠金融“服务拳”
助力共同富裕
宁波农商银行系统持续融入政务代办,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便利化”项目,打造“就近办、掌上办、自助办、上门办”政务服务合作新场景,目前辖内239家营业网点已开设“就近办”服务窗口,共铺设402台自助机具,可承接204项政务和公共服务职能;持续服务村集体经济,已实现10个县市区“三资”系统上线全覆盖,财务模块上线率、基础数据归集完成率均为100%,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全过程的信息化运行和监管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浙农经管”应用,协助村规范集体资产管理。
因地制宜制定普惠大走访实施方案,通过细化工作目标、落实走访成效,采用网格化、责任田、联村制等方式,宁波农商银行系统坚持普惠大走访,目前辖内农户建档户数179.92户、信用户103.54万户,创立信用村(社区)、乡镇(街道)1884个、75个。同时,以普惠大走访为载体,将金融知识普及与业务拓展相结合,形成金融知识常态化宣传机制。
打好数字改革“破难拳”
服务数字乡村
宁波农商银行系统不断推进数字化改革落地,做优做强移动支付,不断搭建智慧场景,推动金融科技全面融入和服务数字乡村,通过深化农村“移动支付+”场景建设,推广“丰收一码通”“医保电子凭证”“丰收乘车码”等场景码应用,着力构建互联网金融体系,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建设,提升农村移动支付场景覆盖面。
辖内行社不断强化与当地大数据、发改、民政等部门对接联系,打造数字门牌、“社区云”等“数字+金融”场景,融入未来乡村(社区)和数字农村建设。
宁波农商银行系统致力于提振数字金融服务,将小额信用贷款与纯互联网贷款产品“浙里贷”进行融合,持续推广公积金、社保、代发工资等纯数驱型个贷产品,利用“浙里贷”实现批量授信、线上秒贷,推动农村地区数字贷款增户扩面。2022年末,全市农商银行系统数字贷款占比达到75.27%,比年初上升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