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2月27日 > 总第573期 > A3 > 新闻内容
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金融服务画出“一田双收”美景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我国春耕生产正从南向北拉开序幕。

尝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甜头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种粮大户赵光,决定今年继续种植。今年与赵光有同样想法的种植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不在少数。原因在于,他们去年都尝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得到政府种植补贴的同时,也见识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复合种植效果。

2022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54亿亩,增加了2743万亩,这是1958年以来面积最高的年份,产量迈上了2000万吨台阶。

在之前的202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降至1.26亿亩,比2020年减少2200万亩,下降14.8%,大豆单产130公斤/亩,每亩产量同比减少2.3公斤,下降1.8%。2021年,我国大豆产量仅有1640万吨,进口依存度为85.5%,大豆自给率维持在17%左右。

我国耕地总量有限,如果单纯提升大豆的种植面积就会相应减少三大主粮的种植面积。如何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又不减少三大主粮的种植面积成为当前一大目标。

在各方努力下,仅一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各地政府及金融机构极力推进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很大关系。今年想要实现大豆继续增产,春耕阶段必须全力保障大豆播种面积。

金融大力支持复合种植

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加大大豆种植支持力度,着力缩小大豆玉米种植收益差,千方百计稳住净作大豆。因地制宜找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适用种植模式,加快改造农机、适配农艺,解决好打药除草、机种机收等问题。引导大豆加工企业到主产区布局,带动提高种植效益。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节,大面积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需要金融机构及时、高效的信贷支持。

去年以来,各金融机构陆续推出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信贷产品,全面满足种植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

比如,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创新推出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贷”,拓展了信贷服务主体,积极满足各类农牧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力求形成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做大做强的合力。

该分行还因地制宜,积极支持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种植基地,主动与地方农业部门和保险机构等沟通,促进多方合作机制建立。首先在包头分行先行先试,在满足贷款主体融资需求的同时,积极探索补贴资金代理、风险补偿、保险赔付等资金业务。

在各金融机构的推动下,目前种植效果已经显现。据农业农村部对包头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调查显示,去年当地春玉米亩产能达到802公斤,春大豆亩产能达到91公斤。

更新农机具助力大豆种植

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实现“一田双收”的丰收图景,农机是极为重要的配套保障。

目前,大豆和玉米分别使用不同的播种和收割机具,再加上大豆和玉米的播种、收割时间均存在错位,传统机具已不能满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需求。因此,更新农机具成为种粮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当前的一件大事。

对种粮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来说,农机具是一项较大的支出,采购后一般要使用十年以上,受价格等因素影响,每次农机采购和更新都需要借助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近年来,各地金融机构根据种粮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需求,不断完善信贷服务。目前,有的金融机构可以为农机采购提供5年期以上长期贷款;有的金融机构联合生产厂商提供以旧换新及分期还款服务。

比如,吉林九台农商银行的“农机贷”精准对接农用机械财政补贴政策,整合相关部门和机构的优势资源,搭建起“农村电商平台+农机设备经销商+农机管理部门+村镇组织+银行”的农机供应链金融场景。吉林省农户购买符合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农用机械时,按照“网上申请、专款专用、全程担保、随时偿还”的直销模式,从借款申请、业务受理、审批签约到放款偿还,全部实现线上办理,有效提高了农用机械的普及率。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小玲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农机具普及推广链条中,供给方和需求方都会不同程度存在资金短缺的困扰,对于银行而言,信贷资金应精准支持供给端和需求端。要拓宽企业资产抵押、质押范围,创新信用融资渠道,如订单融资、专利融资、信用融资等,还要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提供咨询服务,拓宽资金来源。另外,应根据客户的需求及信贷周期研发相应的信贷产品。

资深金融业人士、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推广小型农机具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农机方面,银行等机构应与地方政府部门密切合作,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完善内需主导、内需增长发展模式,创新设施农业和农机装备金融服务模式,发展融资租赁等业务,缓解涉农主体购置更新农机装备资金不足问题,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机装备研发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资金来源,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运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