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2月20日 > 总第572期 > A2 > 新闻内容
如何用好各项政策工具 专家:总量要足发力要准效率要高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

记者对比发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提法较前两年稍有不同。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可以看出,前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地方法人机构”,今年则更关注整体银行业在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贷款投放。

同时,随着各项具有针对性的支农支小优惠政策不断落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强调将现有政策用足用好,即从前两年“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过渡为用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并要求用好“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相较于之前的提法,差异化更加强调货币政策实施的精准质效,即“总量要足,发力要准,效率要高”。

业内认为,对于类似农信社这类以“支农支小”为主责主业的区域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差异化降准”相当于为它们增加更多低成本、长期性负债资金,有助于提升其信贷扩张能力,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而“差异化监管”则给予他们更多业务发展空间,并提升“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实施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再贷款再贴现”作为人民银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杠杆撬动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人民银行也不断扩充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以期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周茂华表示,发挥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定向、直达、资金成本低的优点,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业经济领域支持。

与此同时,银行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加在乡村振兴领域的贷款投放,在促进微循环、稳定经济大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月3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末高3.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22万亿元,同比多增1.65万亿元。

可以看到,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领域的信贷资金取得显著成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为银行业用足用好现有政策,持续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点明方向。

周茂华表示,除了货币政策外,还需要加强财政政策,以及加强保险、期货等金融政策的配合力度。金融机构需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降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风险溢价,让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提升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

此外,人民银行在2月10日召开的2023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中也提到,今年,要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稳经济大盘政策工具存续期管理,支持项目落地建成;完善支持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政策工具机制,精准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加强农业强国金融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