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城商行作为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定位为“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与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作高度契合。通过助力城镇化,有利于城商行坚守独特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差异化价值,从而在深化金融改革浪潮中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
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匹配资金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资金需求,仅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难以支撑,还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涉及的区域,很多都是城商行的主要经营区域,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商行来说充满机遇。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刘磊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服务新型城镇化方面,城商行应该坚守独特的市场定位,扎根当地,服务所在区域,提供与当地城镇化建设高度契合的金融服务。这既有利于支持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强化自身的服务定位和提高竞争力。
刘磊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既为城商行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又能激发其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机制。城商行应该根据建设项目属性和收益,合理谋划投融资方案,以促进建设资本形成良性循环局面。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投入周期长、见效慢、投资大,城商行应开发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机制,满足各建设投资主体的融资需求。此外,城商行还可以根据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为符合优惠政策的相关企业申请发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为其融资提供金融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衍行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商行需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定位,制定自身经营战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帮助城商行补充资本金,完善监管要求,从而使城商行能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力服务新市民群体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数以亿计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
为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2022年3月份,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各地城商行在《通知》的指引下,不断推出服务新市民举措,解决新市民在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融资需求。比如,江苏银行出台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八大举措,让更多新市民享受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上海银行对外发布“美好生活,有你更美”行动计划,助力提升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刘磊看来,新市民群体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有较多金融需求,为此,城商行可根据新市民的特点,开发出能够满足其相应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刘磊建议,城商行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优化其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通过地方政府补贴贷款利息等方式,依法合规对新市民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等提供金融支持,促进新市民提高技术技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根据新市民的信用水平和家庭消费情况、就业创业特点以及切实需求、还款能力,为其量身定制可覆盖衣、食、住、行、养老、医疗、育儿等全生态流程化金融服务,消除金融服务盲区,实现全方位金融产品服务。
同时,城商行还应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推出适合新市民金融消费特点的线下线上服务,使其享受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在线下服务方面,应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人工服务、远程服务,努力提高新市民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在线上服务方面,根据新市民群体的使用习惯,为其提供界面清晰简洁、操作流程简单的线上服务。
此外,城商行可面向新市民群体开展金融科普,提升该群体识别与防范金融诈骗的能力,加强新市民金融意识的服务工作。城商行要通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新市民开展有温度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助力其提升金融素养,以便保护好个人的金融权益,防范可能遭遇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