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一直以来,农信系统以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为市场定位,与农村有着天然的关系,已成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服务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信系统应通过支持“扩中”家庭项目、支持农村地区实体经济等方式促进共同富裕。
深度参与“扩中”家庭项目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该意见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上稳步前进。
作为示范区的浙江,对共同富裕领域的每一次尝试都将给其他地区提供经验。比如,探索解决低保边缘户标准以上中等收入以下家庭共同富裕的普遍性难题便是如此。浙江省于2022年11月30日在第四届(2022)钱塘江论坛上发布“财政金融助力扩中家庭项目”。
据了解,“财政金融助力扩中家庭项目”是以家庭为切入口,推动扩中家庭增收致富,跨入中等收入门槛。在这一过程中,浙江农商银行系统通过深度参与扩中家庭项目促进更多家庭实现共同富裕,他们在给客户精准画像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安全、合规、精准地筛选出扩中家庭,并通过实地走访开展家庭建档、信用评价、需求分析,精准投放低利率专项共富系列产品。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信系统支持扩中家庭项目责无旁贷。对此,农信系统应打造作风过硬、廉洁从业、高效服务的信贷队伍。
浙江农商银行系统重点以低保边缘户到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之间的扩中家庭为切入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挥财政金融合力,打造共富系列专项产品,构建扩中家庭普惠金融服务机制。
比如,浙江农商银行系统黄岩农商银行联合黄岩区民政局、财政局,选取江口街道作为财金助力扩中共富计划试点单位,启动“财金助力扩中共富试点计划”,给予14户扩中农户和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项授信350万元,对授信对象进行后续跟踪调查,并在其他乡镇街道扩大样本试点范围。
“我行依托政府大数据支撑,联动财政部门积极参与扩中家庭项目。我行还规划设计了共富系列贷款、共富系列理财及中间业务,通过财政贴息,金融支持等多种手段,以‘四两拨千斤’撬动金融为扩中家庭提供支持。”黄岩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段臻表示。
王鹏认为,农信系统可以从服务城乡一体化、支持小微企业间接带动就业、促进县域消费三个方面深度参与扩中家庭项目;紧跟地方政府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启动整村授信工作,通过对全辖乡镇和行政村开展拉网式、全覆盖走访工作,摸清家庭情况,建立经济档案,对符合要求的农户和家庭给予预授信额度,为他们在跨入中等收入门槛的路上备足资金。
据了解,“财政金融助力扩中家庭项目”已在浙江省7个市、县开展试点。预计到2025年全省铺开后将新增信贷投放600亿元,助力扩中家庭300万户,为浙江省“两个先行”作出新的贡献。
全力支持农村地区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坚定守护壮大实体经济,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在县域及农村地区更是如此。
农信系统除了通过支持扩中家庭项目促进共同富裕外,还应进一步服务农村地区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并在带动就业,促进低收群体增收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小玲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信机构可结合农业龙头企业实际情况,提供精准的融资服务,创新信贷产品,提高单笔贷款额度。同时农信机构可拓宽龙头企业的信贷抵押担保物,发放信用贷款,也可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对于农信机构来讲,农业龙头企业一直是重点服务对象。近年来,各地农信机构围绕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拓展服务范围。
比如,山东德州农商银行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组织金融辅导队以“百行进万企”“走访营销”等活动为抓手,全面了解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信贷需求。该行还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金融模式,破解特色农业“老字号”发展融资难题,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起到“支持一企、带动一村、支持一社、带动一片”的作用。
在各地农信机构等的支持下,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农业龙头企业正成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主体,在推动共同富裕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