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李虎 孟浩博
【农村金融时报】
2022年以来,山东济宁全市农商银行围绕省联社党委和市委、市政府具体工作要求,创新“信用+”体系支持乡村振兴,推广“按揭农业(畜牧业)”信贷服务模式,发挥政策性信贷产品作用,全力满足辖内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需求,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截至目前,全市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2.04万户、金额531.04亿元。
信用分值点亮农民创业梦
“农商银行与我们村党支部强化党建共建成效,在‘和美档案’信用积分的基础上,根据积分评比结果对优秀商户和农户提供信贷支持,不仅支持了我们当地经济发展,还引导村民重视诚信向‘和善美’发展。”汶上县杨店镇于村村民于某高兴地说。
2015年,于某注册成立济宁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头承包700余亩地,从事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和销售。2022年,于某决定筹划成立人力服务公司。但正值冬小麦成长的关键期,施肥、缴纳承包土地款占用了大量资金,于某不得已将成立公司的事情暂时搁置。
汶上农商银行驻点办公的客户经理得知他的困难后,与乡镇党委、政府沟通协调,根据于某信用积分,为其办理100万元“诚信积分贷”,并给予利率优惠,贷款资金仅用两天时间就发放到于某的账户。
济宁全市农商银行以省联社“四张清单”获取对接为引领,坚持“紧跟地方党委政府发展战略走、紧跟当地产业整体规划布局走、紧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走”,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汇报力度,推广“无感授信、有感反馈”普惠金融全覆盖工程,创新“信用+”体系支持乡村振兴模式,落实客户经理驻点办公机制,发挥智慧营销系统作用,深入村居、社区对接金融服务需求,推行全民授信,真正让村民信用分值变成贷款授信的“真金白银”。截至目前,无感授信客户55.21万人、金额145亿元,有感反馈客户7.65万人、金额20.57亿元。
冬暖大棚撑起农村致富梦
“今年想多种一个棚,可手里没钱,看着邻居都从农商银行贷款种棚,我也从农商银行申请了贷款,这不,大棚都建起来了。”刘元地高兴地说。
在金乡县胡集镇,像刘元地这样的瓜农还有1万多人。胡集镇是著名的白梨瓜产地,为支持白梨瓜产业发展,金乡农商银行以党建共建为引领,通过共建活动,密切政银合作,逐村逐户对接行业龙头、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和种销大户,建立服务台账,定期走访维护,为农户批量授信。截至目前,该行共为胡集镇种瓜区的12个村授信982户、金额1.18亿元,有力支持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在济宁市政府按揭农业发展思维引领下,全市农商银行持续加强与农业农村局对接,推出“按揭农业(畜牧业)贷”服务模式,农户仅需缴纳少量首付,即可获得“拎包入住式”承包经营。全市农商银行充分发挥139名脱产挂职副镇长(副主任)职能作用,围绕各县(市、区)按揭农业(畜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好后,及时做好信贷资金支持,根据承包项目资金回笼周期情况设置还款额和期限,减轻承包经营户资金压力,实现按揭农业(畜牧业)项目承包经营户创业致富。2022年6月,“按揭农业”信贷产品被省农业农村厅、省联社采纳,在全省推广。截至目前,支持“按揭农业(畜牧业)”项目106个、累计授信4.1亿元。
水产养殖助圆农业振兴梦
“微山农商银行及时为我们发放了400万元的‘人才贷’,还有利率优惠,让我们信心倍增。”南四湖渔业有限公司李经理说。
微山农商银行依托渔业园区核心企业作用,积极搭建银企联动平台,向其辐射链条内的上下游配套集群提供金融服务,形成了一对多的链式金融服务模式。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发放渔业贷款1681户、金额3.05亿元。
济宁全市农商银行围绕辖内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培育,梳理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名单,“一链一策”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向特色行业上下游给予全链条金融支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并实行“1+N+N”服务模式。“1”即产业链核心企业,两个“N”分别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充分发挥“鲁担惠农贷”“创业担保贷”“财信担保贷”等政策性产品功能,将财政贴息、无需担保、免担保费等“一揽子”优惠政策有效运用到服务“三农”工作中,为农民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