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我们是上海第一家农业生产合作社。”上海新凤蜜露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志刚回忆,2004年成立之初,社员只有36户,种植面积20亩,而现在,社员已达到720户,种植面积突破5000亩。一路走来,该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上海农商银行的金融支持。
助力农产品销售
该合作社的“明星产品”新凤蜜露水蜜桃,是南汇三大著名水蜜桃品种之一。不同于普通水蜜桃,新凤蜜露水蜜桃的成熟期较传统品种推迟了一个月。别看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农产品成熟期的延后,能大大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和农民收入。
短短一个月的晚熟期,使新凤蜜露水蜜桃与其他水蜜桃错开了销售期,能够为该合作社创造较高的收益。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新凤蜜露水蜜桃必须销路畅通。
销售渠道不畅通,农产品就可能滞销。自2004年成立开始,该合作社不断更新观念,一直保持超前意识,跟随市场不断调整销售渠道,将特色农产品送上更多市民餐桌。据陈志刚介绍,新凤蜜露果蔬合作社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按斤销售模式,最小销售单位为一箱20斤,不能满足消费者丰富多样的购买需求。为此,陈志刚打算改变销售模式,重新设计果蔬包装。然而,改变包装设计、生产新型包装,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志刚参加了一场支持“三农”工作大会。在大会上,陈志刚表现出的想要扩大农产品销售、进行市场化转型的强烈意愿吸引了上海农商银行的注意。经过双方的深入交流评估,最终他顺利获得了上海农商银行提供的首笔50万元贷款。凭借这笔贷款,陈志刚重新设计了水蜜桃的包装,将原有的20斤一箱调整为更小的规格,比如15个一箱、6个一盒,甚至一盒只有1个或2个的礼盒装。新包装一经推出,就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销量激增,为合作社未来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网络销售刚刚兴起的时候,陈志刚也没有错过这个契机。首次试水便是在上海农商银行的网上商城实现的。“从接单到发货配送,到售后服务,真的是打开了全新的世界。”陈志刚说。
尝到上海农商银行网上商城销售的甜头后,陈志刚率先开设了合作社网店,让消费者可以在网站上直接订购果蔬。随后,顺应市场趋势,又增设了微店、开启了视频带货,进一步扩大了合作社的网上销售渠道。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的网上销售额已占到总销售额的45%,出售的果蔬已经从上海走向长三角,培育的“新晚青”种子,更是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销售。
支持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合作社要想发展壮大,不单单需要自身的创新精神,更需要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作为支撑。
一直以来,上海农商银行非常重视涉农企业的发展。据陈志刚介绍,除了在合作社市场化转型之初提供了首笔50万元贷款外,上海农商银行还给合作社提供了很多细致又接地气的服务,帮助合作社一步步发展壮大。
2021年,合作社有一批老桃树急需更新换代。“一般树龄超过15年的桃树,结出的果实口感就会欠佳。为了维护品牌的美誉度,我们需要定期更新桃树。这也需要资金的支持。”陈志刚介绍,当时上海农商银行发现合作社是地理标志“南汇水蜜桃”的种植、销售主要单位之一,且自有注册商标,于是提议创新采用“地理标志”赋能合作社自有商标价值的方式,将“南汇水蜜桃”品牌价值分解至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登记的商标有权使用人处,以“新凤蜜露”自有注册商标完成质押登记后,为合作社发放了100万元贷款,这也成为全市首单落地的“地理标志”质押贷款。在控制了风险的同时,为合作社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让“三农”领域的无形价值得到了激活。
得到贷款后,陈志刚把资金充分用到了老桃树的更新中,不仅解决了桃树老化问题,更实现了水蜜桃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我们尝试成功后,附近又有几家合作社以同样方式获得了贷款,金融创新真的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支持。”陈志刚说。
从上海浦东新区新场镇果园村的一家小合作社,逐渐成长为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新凤蜜露果蔬合作社从上海农商银行获得的支持也从最初的50万元到如今贷款余额近7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