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1月02日 > 总第566期 > A7 > 新闻内容
农发行荆门市分行 浓情化雨润“三农” 初心如磐谱华章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曹沛原 通讯员 项益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农发行湖北荆门市分行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坚定“支农为国,立行为民”使命担当,竭力为全市乡村振兴建设注入潺潺金融活水。

截至2022年11月末,该分行贷款余额330.8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258.6亿元,增幅358%。尤其是近两年,累计投放贷款142.5亿元,贷款规模从262.6亿元跃升至330.8亿元,贷款年均增长率12.33%,贷款增速领跑全市金融同业。

田野沃土间打造“黄金产业链”

“农业稳社稷,粮食安天下。”荆门市是湖北省农业大市,素有“荆楚粮仓”美誉。

自建行以来, 农发行荆门市分行因粮而生、伴粮成长、随粮壮大,粮油业务一直是该分行的主责主业。2012年至今,该分行累计投放各类粮油贷款311.5亿元,支持粮食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235.8亿斤,粮食市场化收购份额占全市六成以上,切实发挥了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同时,该分行积极探索推广粮食信用保证基金业务,持续加大粮食收购信贷支持力度。截至目前,该分行已投放信保基金模式项下贷款1500万元,支持粮食收购1111万斤。

“桥米长,桥米长,三颗米来一寸长;桥米弯,桥米弯,三颗米来围一圈;桥米香,桥米香,三碗吃下赛沉香。”明朝嘉靖年间流传的童谣,生动诠释了京山桥米的独特品质。

京山桥米颗粒细长、青粳如玉、可口不腻、喷香味绵。作为最早打造桥米品牌之一的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如今已走上“快车道”,从单纯从事粮食收购加工的米厂发展为集荆楚粮油销售、粮油加工、休闲农业、现代农业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五大板块”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不落地生产。企业华丽蜕变的背后是该分行初心不改的持续支持。

据悉,自2005年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农发行荆门市分行已向国宝桥米公司累计发放贷款79笔、金额25.8亿元,近年来,投放1.9亿元支持国宝桥米新产业园建设。如今,公司建有3000亩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桥米核心示范基地、10万亩优质稻订单基地,年加工大米能力达110万吨,是全市“米袋子”工程的支柱企业,品牌价值高达13.6亿元。

国宝桥米公司只是该分行支持荆门粮油全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分行紧紧围绕荆门市农业产业发展“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信贷支持品牌,累计投放产业贷款30.4亿元支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国有企业主导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同时,探索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高端农机装备等创新应用与推广,擦亮了“农地银行”品牌。

荆楚土地上踏出致富路

钟祥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内的移民城,充满了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整齐划一的白墙黑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靓丽。

农发行荆门市分行工作人员探访时,一位老大娘满脸笑容说:“俺们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大娘叫房书芬,年过七旬,之前的土坯房不到40平方米,下雨天用塑料布覆盖着,室内用锅碗瓢盆接雨水……现在,她的新房有120平方米,家中电视、沙发、冰箱、空调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脱贫攻坚期间,该分行以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为突破口,累计发放中长期贷款5亿元,用于支持建设3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安置因丹江口水库建设而搬迁的河南淅川群众14934人,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854人。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让农民安居更“安心”。

同时,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该分行持续加大城乡一体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支持力度,全力打造金融精准扶贫“动力库”。脱贫攻坚期间,累计投放扶贫贷款36.5亿元,助力地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开,该分行聚焦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等重点领域,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市内饮水、交通、生态环境及农村生活条件。近两年来,该分行累计投放基础设施贷款89.2亿元,支持荆门西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一期项目、荆门市高新区补短板基础设施建设等54个重点项目;投放42.8亿元支持国能长源荆门市源网荷储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钟祥子项目光伏电站、钟祥市“一江两湖”生态综合治理PPP项目等长江大保护项目建设,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帮助解决牲畜饮水、农田灌溉等问题。通过支持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助力改善脱贫群众生活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撑,夯实脱贫基础。

连绵河岸线焕发绿色新活力

漫天飘扬尘土,是昔日的荆门市漳河新区东南角的景象。尤其是前些年,当地依托丰富的矿山资源,大力发展石材产业,挖出了“金山”却毁了“青山”。

2020年,荆门市政府计划对矿山采空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但建设资金缺口巨大,项目迟迟未能启动,而生态整治迫在眉睫。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农发行荆门市分行迅速行动,获批并累计投放6亿元信贷资金,通过矿坑修复、疤痕治理、循环利用、生境连接,依山就势打造了集园博展览、海绵城市技术应用、智慧园博应用、绿色建筑应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绿地和矿坑花园,也就是如今的荆门园博园,这座山水宜人、绿色惠民的城市花园,充分展现荆门的生态、人文及城市之美。

“过去,这片汉江水域垃圾随处可见,鱼儿总是生着病。”回忆过往,江边住户董大爷很感慨。

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流经荆门市,覆盖全市5个县(市、区)。为进一步优化水生态综合环境,解决汉江水域污染严重的问题,该分行创新提出联合融资模式,2021年6月份成功获批“一江两湖”生态综合治理PPP项目贷款17.7亿元。截至目前,该分行已累计投放贷款3.3亿元。项目通过整治改造钟祥市主城区及17个乡镇集雨污管网、排水管网、截污纳管,延伸配套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感知监测体系、大数据服务中心等,对区域内水环境开展综合治理。

项目建成后,将显著优化城市水生态综合环境,将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节点、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新样板,绘就“水天一色”般的美丽画卷。

2022年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该分行聚优势资源、举全行之力,累计投放各类贷款74.9亿元,支持41个重点项目建设;累计投放农发基础设施基金3笔,金额合计2.9亿元,联动审批贷款合计14.2亿元,全力保障地方重大项目建设资本金需求,其中,投放全国农发行系统首笔支持煤炭储备投贷联动贷款,申领国能长源全省农发行首笔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1.22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