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1月02日 > 总第566期 > A3 > 新闻内容
厚积薄发 唱响“农金”主旋律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金融时报】

——梳理回顾农村金融的2022年

省联社改制浙江勇夺“第一单”

2022年初,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浙江省联社改制组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意味着这一年是省联社改制的破冰之年。

年内,各省区在发布的《“十四五”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中,也纷纷提及省联社改制的相关部署或明确改革方向。

监管部门明确把提高农信系统整体的发展能力作为改革的基础,把深化省联社改制与提高农信系统的风险防控能力作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一省一策”的原则,在充分考虑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差异性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3月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省联社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银保监会正在指导修改、完善各省的改制方案。

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在浙江省农信联社基础上组建,由浙江省内全部法人农信机构(简称成员行)入股组成,注册资本50.25亿元,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成员行的行业管理银行和联合服务银行。

省联社改革“第一单”在浙江落地后,业内人士预测,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将会申请金融业务资质和牌照,以提升经营和服务能力。11月11日,浙江银保监局披露了对浙江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423号《关于帮助中小银行建立财富管理体系,助力共同富裕的建议》的答复。答复提出,将积极争取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投资设立理财子公司,指导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做好制度研究、框架体系、业务规划、人员储备、系统建设等相关准备工作。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理财子公司呼之欲出。

临近年末,有关省联社改制的步伐再一次加速。

11月23日,《河南日报》刊发文章表示,河南省农信社改革方案已获得银保监会批复,将通过组建河南农商联合银行,自上而下理顺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推进系统重塑,提升全省农信社体系健康度,充分发挥其地方金融“压舱石”的作用。

多位河南省联社的从业者曾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没想到方案会这么快获得批复。

与浙江省农商联合银行自下而上的改革模式不同,虽然名字同为农商联合银行,但河南的模式明确为自上而下控股。这种改制模式难度更大,需要的资金更多。

仅仅隔了3天,辽宁省农商银行筹建工作小组便在《辽宁日报》发布公告,沈阳农商银行与30家农信联社组建辽宁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监管部门核准名称为准,以下简称“辽宁省农商银行”),同意成立并授权辽宁省农商银行筹建工作小组专职专责推进组建辽宁省农商银行具体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聘请中介机构开展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处置净资产等工作,以及办理辽宁省农商银行组建相关的其他事项。

业内人士认为,组建辽宁省农商银行只是辽宁农信改革的一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辽宁省农商银行或将与辽宁省内其他29家农商银行并存,辽宁省联社也会以合适的方式长期存在。

粮食丰产丰收背后的“压舱石”

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谷物产量12665亿斤,比上年增长10亿斤,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498万亩,比上年增长0.6%;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87公斤/亩。

2022年,尽管受高温干旱自然灾害等不利条件影响,我国粮食依然实现丰产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丰收的背后,是相关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去年,中央强化顶层制度设计,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5亿元;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较上年翻了一番,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通过退林还田、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积潜力。

一直以来,作为国家唯一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始终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根本职责和首要任务,把粮棉油信贷业务作为立行之本和发展之基,立足于收储领域,沿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拓展信贷链,充分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共48.54万亿元,同比增长13.66%,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3.16个百分点。

比如,在产粮大省黑龙江,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把做好秋粮收购信贷工作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先期安排850亿元信贷规模专项用于秋粮收购,确保农民“粮出手、钱到手”。

在12月7日至9日农发行召开的2022年省级分行和总行部室务虚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1月,农发行累放贷款2.45万亿元。

接下来,农发行将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统筹支持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的基础上,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和产加储运销等全产业链发展补齐短板,为我国粮食的连年丰收夯实安全根基。

提质金融服务赋能乡村振兴

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顶层设计上可以看出,国家对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期许。

随后,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也陆续发布了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政策措施。3月30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导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4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也发布了《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

在金融监管部门推出一系列配套举措后,越来越多的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结合自身职能定位,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支持力度。

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7%。

2022年,农发行按照“保收储、增供给、当主导、防风险”的总体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贷款投放,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农业银行党委副书记付万军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农业银行坚持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全行业务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为目标,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农行力量。全行“三农”领域贷款余额从2012年末的2万亿元,跃升至2022年10月末的7.2万亿元。当前,农业农村新主体新业态新要素不断涌现,信息化进程日新月异。金融机构要紧跟农业农村发展步伐,以持续创新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差异化金融需求。

农村中小银行则是发挥自身“草根”优势,摸清金融服务中的痛点堵点和薄弱环节,优化提升金融服务,推出更有针对性、更精准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满足“三农”融资需求和普惠金融服务。

新的一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金融机构势必将目光更精准聚焦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来,未来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也势必更加丰富有温度。

绿色贷款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绿色信贷发展在助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优化金融机构资产结构,提升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年,我国绿色贷款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人民银行10月28日公布的2022年三季度末绿色贷款数据显示,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比上年末高8.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88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32万亿元和5.5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

2022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从制度方面出发,为绿色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6月份,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为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1月份,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首次对绿色保险进行定义,并建立《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旨在发挥保险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银行机构,也将保持绿色贷款增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创新绿色信贷产品、进一步扩大绿色信贷规模、发挥信贷融资在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已在探索绿色信贷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多家银行在三季报中提到关于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其中,国有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表现亮眼。

截至三季度末,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银保监会口径)折合人民币1.86万亿元;工商银行绿色贷款较年初增长约9500亿元,增幅为34.0%;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2.6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19.17亿元,增长32.19%;交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6000亿元,较上年末增幅超25%;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4657.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11%。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贷款规模超20万亿元,国内绿色信贷保持高速增长,有效满足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融资需求。对于银行业来说,未来绿色贷款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近日在上海外滩峰会上表示,未来,应积极探索、及时推出财政、金融支持工具,不断扩大政策覆盖面,充分动员社会资金投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

普惠金融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

2022年以来,在各方政策合力推动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减速提质的特点。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1.6%,比上年末低1.6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1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比上年末低2.7个百分点;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7.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694亿元,同比增长14.8%。

在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方面,2月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切实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这也为我国下一阶段普惠金融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普惠金融被赋予了新要求,高质量发展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转型方向。

在此背景下,将金融健康纳入政策框架,提升社会各界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金融健康的重视程度,会推动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从强调金融可得性向增进普惠群体金融福祉的目标迈进。

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增强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健康意识,推进金融健康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也能增强消费者尤其是小微企业走出因疫情带来经营困境的能力,进而起到保护消费者和稳定金融形势的作用。

因此,未来聚焦金融健康建设,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关注供给端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更要关注需求端每个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金融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