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农村金融机构加大线上金融服务创新推广力度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切实贯彻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 保障基础金融服务畅通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提到,积极稳妥做好线下金融服务;大力推广使用线上金融服务。
“疫情防控不松懈、金融服务不断档”这句标语如今在不少银行随处可见。自疫情发生以来,“持续加大线上金融服务力度”成为金融机构保障基本金融服务“不打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银保监会此次明确,要积极引导客户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无接触”方式办理业务;畅通线上渠道,为客户提供“7×24小时”便捷、高效、稳定的金融服务。
打破“线上+线下”思维禁锢
实现“微创新”
金融服务从传统柜面到线上线下结合式服务,再转向网上银行纯线上服务,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渠道。但对于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其带来的冲击也不可谓不明显。
农村金融机构线下网点众多,物理网点营业受限直接导致获客能力下降,加之其客户群体更倾向于现场办理业务的特殊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无接触式线上金融服务的大趋势,对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是一次大挑战。
“除去传统历史因素之外,近年来大型银行不断下沉,竞争加剧,都促使我们坚定转变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加快改革步伐,以求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浙江农商银行系统镇海农商银行数字银行部负责人毛鹏程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无接触服务”作为线下服务的补充,需要通过提高服务客群覆盖面,加快线上业务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业务品种多样性,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用线上“无接触金融”服务重塑业务流程,提高客户体验感。
浙江农商银行系统慈溪农商银行科技管理部总经理陆战柯对记者表示,金融服务从传统金融服务发展到“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再到“无接触服务”,为银行提供了“降维打击”式的创新过程,银行通过流程再造和业务整合,很容易形成业务微创新。所谓微创新,就是创新过程是平滑、快速、低成本的。“无接触服务”一旦在技术与能力上取得突破,将大大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
“很多银行曾经尝试的‘网点+线上’的结合型金融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户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范围,因为很多服务最终还是需要客户跑到线下网点接续完成,从而降低了客户对线上服务的体验感和吸引力,特别是对零售客户的吸引力没有预期那么好。”陆战柯表示。
如今,“无接触式金融”概念的提出,对农村金融机构线上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又该如何应对?
对此,陆战柯表示,首先,要求银行转变以传统网点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传统概念中,线上金融服务被理解为柜面服务的延伸,对线上服务风险未知、服务质量无法保证的业务,依然依赖线下实体网点为托底,这样无法摆脱被传统实体网点的束缚,难以打造彻底的“无接触”线上金融服务。其次,要求银行提供更全面可靠的“无接触服务”能力。以往的线上金融服务,能够提供账户查询、交易、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除此之外,信贷申请、服务签约、账户挂失等风险相对高、业务流程复杂的金融服务仍需要线下办理,无法全面满足“无接触服务”需求,需要银行更深入研发智能化的业务流程,并加强技术能力的提升。
毛鹏程表示,作为区域性金融机构,若仅对存量客户形成基础画像、分析渠道流水的相关风险,则已无法满足风险防控的需求。与此同时,智能风控对于模型建设的精准性要求越发凸显,所以在平衡客户隐私保护与数据应用需求下,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新的场景下“无接触金融”活动的风险控制能力。
建立各种金融场景
让多项业务同步“云上飞”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种线上金融场景正在陆续推出,无接触式金融服务正以“微创新”的形式快速持续呈现出来。
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银青志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针对中小企业多样化的用款需求,该分行推出了采用发票、税务等多场景授信模式的线上贷款产品“小微易贷”,已累计投放超32亿元。同时,推出“邮e贴”“乡农e贴”等线上票据直贴业务,以其真正“无接触”的特点深受企业客户欢迎,2022年已有121家企业办理线上票据业务,累计金额超50亿元。
针对“三农”领域,该分行持续升级“智慧龙江”极速贷产品,叠加土地、粮补、保险、农机、仓单等各类农业农村大数据的运用,已累计投放超145亿元资金,农户超7万人次。
针对消费金融,该分行围绕新市民、城乡居民推出了一款白名单客户主动授信产品“邮享贷——优客尊享”,客户完成线上申请后,不仅能享受到该行客户经理一对一专属服务,且从申请到放款,只需要5分钟,实现“即申即用”。
据陆战柯介绍,慈溪农商银行依托省行科技大平台建设,从传统线下网点转型到“线下网点+线上服务”,再到“线下线上双核心系统”,逐步完成业务流程再造,初步建立线上“无接触”服务金融生态。
例如,该行推出的“浙里贷”“随心花”,提供了客户纯线上“无接触”的消费信贷服务;“缴费通”“城乡两费”“数字人民币”满足客户便捷的线上支付和缴费需要;“公积金”“社保卡”“ETC”满足客户线上民生办理。截至目前,“浙里贷”贷款量超41亿元、“随心花”贷款量超2200万元。
镇海农商银行与宁波市大数据局对接,通过调用户籍、社保、公积金、量化积分等个人政务数据,构建多维度、动态化新市民信用评价引擎,在2022年6月份正式发布推出了“厚德新市民贷”,全流程线上化,3分钟内完成从贷款申请、贷款审批、合同签订到线上放款等一系列操作,解决了“新市民”等中低收入客群无抵押、无担保的融资难题。截至目前,镇海农商银行“厚德新市民贷”已累计签约650户,签约金额达7158万元。
金融科技带来了金融业务模式变革,受访者纷纷表示,要在这变革浪潮中占得先机,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记者了解到,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各类金融业务全面上“云”,手机银行已于近期完成了“8.0”版本迭代升级,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生活缴费等操作更加便捷,已为黑龙江省超790万客户带来数字化、线上化、智慧化的金融服务体验。针对企业客户,该分行将账户开立等业务的部分流程前置到线上操作,并进一步简化手续,仅账户开立一项业务的办理效率就提升了55%。
陆战柯表示,慈溪农商银行坚定推进数字化改造,持续深入传统业务流程再造,完成传统业务系统升级。同时,持续推进服务场景建设,通过场景服务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实现金融服务微创新快速呈现,满足客户更全面的“零接触”金融服务需要。
大数据技术对于客户需求分析、信用评级及金融信息匹配、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作用。毛鹏程表示,下一步要加强与各级大数据局、互联网平台等外部平台的数据对接,对第三方合规数据进行采集和数据预处理,获取各种金融控制环节所需的有效数据,消除信息孤岛,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并应用大数据资产与机器学习等统计学技术构造风控模型,对业务场景进行风险把控。
毛鹏程还表示,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一方面,以客户为中心,扩充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远程银行等互联网渠道功能,成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点对点、端到端,无接触新金融服务渠道;融合政务类“四个办”“电子社保卡”“电子医保凭证”等公共服务类功能,优化整个线上服务体验,提升业务办理时效。另一方面,打造综合性移动展业应用平台,提高客户经理灵活性与便捷度,让客户经理“走得出,找得到,办得了”。
(本报记者 黄力辉 王爱静 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