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12月26日 > 总第565期 > B3 > 新闻内容
大同农商银行 稳中求进积极拓宽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磊 通讯员 宋建波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在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山西大同农商银行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力度,建设普惠金融新生态,促进信贷工作提质增效。坚持“稳经营、稳客户、稳市场”,推动产品持续升级,服务不断优化。截至目前,大同农商银行为246个行政村共投放普惠性贷款2.6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该行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完善金融政策,丰富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大小额贷款投放力度,实行更优惠利率,为农村地区教育、医疗、民生和服务业创业就业注入了“源头活水”。通过建立大数据库,多维度、更精准地采集村民信息,进而建立“电子信用档案”,作为评级授信重要依据。升级现有信贷系统,实现自动审批、智能监测,将移动终端金融服务延伸至乡镇农村,大大降低农村市场信用风险。同时,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乡村农产品产业和产业链发展,整合存量信贷资源,着力增强“三农”领域金融资源投入力度,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精深加工链,助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为了做到精准发力,该行制定多项金融助企纾困措施,全力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稳定发展。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交通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并按照市场化原则,与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自主协商,对其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通过学习制度与合理激励措施,提升全体客户经理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共同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提高各信贷部门“银企对接会”的组织频率和服务效率,走进企业,深入客户,时刻关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状况,实际解决融资难题,进一步打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沟通壁垒。

在保障“民生”方面,大同农商银行围绕农民、拆迁户、残疾人等群体的金融需求,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对接民生保供企业,满足其有效信贷需求。与辖内医院、餐饮、蔬果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意向,保障市民、村民基础民生供给。针对城镇化居民、进城务工人员等,增加信贷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化子女教育、房屋租赁、购房购车等金融服务,刺激拉动消费增长,更好满足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城镇未就业拆迁户、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就业需求,扩大“整村授信”对象范围,简化审批程序,降低申请门槛,合理确定贷款额度,除保障其基本生活生产需要外,提供餐饮、零售、服务等第三产业创业资金,支持其加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军。

与此同时,大同农商银行持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普惠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持续优化银行账户服务,实施简易开户和账户分类分级管理,提升账户普及性,推出各行各业专属银行卡,充分满足各类人群支付服务需求;优化基层银行网点布局,对于新荣区、云冈区等偏远山区网点实行合并办公,配备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以更低成本覆盖居住分散偏远的群体,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大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公司事业部、三农(乡村振兴)事业部、小微事业部共同完善信用评价与应用机制,配合各部门加强不同领域的信用信息共享,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运营管理部、零售业务部、各信贷部门等联合深入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渠道,提高其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有效解决金融消费纠纷,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利。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