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
交响丝路,如意甘肃。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似一柄玉如意镶嵌在祖国版图西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为古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甘肃赋予了新的使命,也给全省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支农为国,立行为民。作为扎根陇原二十八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以下简称“甘肃省分行”)始终把国家所需、甘肃所盼、“三农”所向、农发行所能有机统筹,与甘肃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全力助推甘肃撕下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重整行装再出发,朝着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新的历史征程勇毅前行。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甘肃省分行已累放各类贷款540.5亿元,贷款余额较年初净增400.19亿元,增速25.96%,增幅排名全国农发行第四,净增额和增幅均居甘肃同业首位,贷款净增额占到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投放农发基础设施基金107亿元,其中首批投放额居全国农发行系统首位,带动重大项目投资超千亿元,为全省稳住经济大盘和“三农”基本盘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聚焦主场主业
全力服务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的要求。甘肃省分行以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为核心,紧扣“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持续巩固“粮食银行”特色品牌,坚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坚持把粮棉油信贷业务作为立行之本和发展之基,立足于收储领域,沿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拓展信贷链,充分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年以来,累放粮油收储购销贷款34.91亿元,支持储备收购各类粮油59万吨、收购棉花1.9万吨、生产马铃薯原原种1.37亿粒、原种1.83万吨,粮油收购主导银行地位不断巩固。投放专项储备贷款1.18亿元,有效支持了肉、糖、化肥等重要物资专项储备。
作为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甘肃红太阳面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承担着全省面粉供应任务,销售市场还辐射到青海、宁夏、西藏等地。甘肃省分行将该企业作为重点客户给予重点支持,通过调增授信、提高信用贷款比例等方式投放贷款3.29亿元,年初以来已向市场收购小麦50.13万吨,支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加工面粉37.59万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甘肃省分行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结合实际制定《关于持续强化种业金融服务推动甘肃种业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对种业重点项目、优质客户,安排专人跟踪服务,用活产业联合体模式,累计投放种业全产业链贷款15.36亿元,贷款余额40.92亿元,较年初净增13.53亿元。
张掖是国家玉米制种重点基地,甘肃省分行创新模式,跟进服务,大力支持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建设,为张掖打造种业“硅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政策性金融“活水”。“张掖市甘州区成立工作专班,农发行张掖分行、甘州支行积极配合,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前期贷款2亿元,为项目的开工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甘州区金融办副主任刘晓芳说,区金融办将继续与农发行沟通对接,加快推进种子产业园后续项目资金融资进度,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政策资金支持。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甘肃省分行全力服务“藏粮于地”战略,制订《关于贯彻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推动农地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累计投放农地贷款87.17亿元,服务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总面积126.44万亩,其中直接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118万亩,占全省年度建设任务的33%。贷款余额103.46亿元,增幅345.37%。
聚焦重点领域
全力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甘肃曾经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样任务繁重。甘肃省分行主动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形势,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先锋主力作用,推动项目、资源、举措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倾斜。
突出支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聚焦重点帮扶县、已脱贫县、定点帮扶点及易地搬迁大中型安置点“四大区域”,紧盯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已脱贫人口和易地搬迁群众“三类人群”,2022年投放精准帮扶贷款219.06亿元,同比增长63.92亿元。
全力支持重点区域。推动项目、资源、举措向重点县和帮扶县倾斜,分别向58个脱贫县、2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放贷款296.77亿元、102.51亿元,27个脱贫县分支机构全部消除贷款投放“空白点”,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384.65亿元,较年初增幅22.17%,高于全国农发行贷款增速6.58个百分点。
大力支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建立政银合作、系统调度、政策优惠、绿色办贷、专项考核五项机制,投放易地后扶贷款24.95亿元,支持全省800人以上大中型安置点41个,覆盖率55.41%,带动服务全省“十三五”建档立卡搬迁脱贫人口7.83万人次。
提升专项帮扶质量。连续2年向总行定点帮扶点县投入和引进无偿帮扶资金169.3万元,累计服务广西隆林县新州镇水洞村、贵州锦屏县两地79607名少数民族人口,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地区发展;帮购脱贫地区农产品112万元,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468万元。投放东西部协作贷款9.16亿元,贷款余额30.39亿元,带动脱贫人口6.59万人。
在工作过程中,甘肃省分行还“突出两个融合”,即产业贷款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中长期项目贷款突出城乡融合发展;“用好两类政策”,即在用好农发行精准帮扶贷款在贷款准入、期限、利率等方面差异化支持政策的基础上,用好聚焦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专项倾斜性支持政策。同时,聚焦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强化帮扶贷款“源头”认定、质效“精准”反映、数据“常态”监测,带动三类人群稳定增收。据统计,今年投放的产业贷款带动脱贫人口7.34万人次,全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聚焦产业振兴
全力服务农业现代化
依托甘肃优势产业及特色农业资源,甘肃省分行主动对接产业链攻坚行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区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产业带动效应。以大型国企、上市企业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主体,充分运用“农地+产业”“农地+绿色金融”“设施农业+清洁能源”等成熟模式,大力支持强链、补链、延链,助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加工强县、优势产业大县,用金融活水浇开了一个又一个产业之花,让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主抓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甘肃省分行累计投放产业贷款116.93亿元,其中投放产业带动贷款102.6亿元。
积极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冷链物流体系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探索支持“互联网+农业”项目,投放农村流通体系贷款4.11亿元,余额37.68亿元。同时,将围绕做大做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支持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建设体系。依托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支持特色文旅产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支持普惠小微企业发展。以风险可控为前提,通过“政保担”多方联合增信,用好小微智贷系统,累放普惠小微贷款5.27亿元,同比增长1.15亿元。认真落实小微企业减费让利和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累计为133户小微企业减息79.63万元;为61户小微企业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涉及金额76.03亿元。
聚焦和美乡村
全力服务农业农村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甘肃省分行着眼甘肃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现实,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紧扣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紧密对接“强省会、强县域”行动,以兰西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行动为抓手,全力支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支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设,精准支持县域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设施建设。
围绕全省“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积极推动与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三方协议落地,支持整县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对新型农房建设、土坯房改造、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强农惠农高速公路、农村路网、“四好农村路”等重点项目,推动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2022年投放城乡一体化贷款168亿元,推动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以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契机,甘肃省分行把支持水利项目建设作为重点,先后与省水利厅和省水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投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贷款153亿元,贷款余额625亿元,较年初增长24%,完成总行下达全年任务的306%。储备水利项目126个、资金需求756亿元,不断擦亮“水利银行”特色品牌。
在位于甘州城区西南侧的巴吉滩,一个辐射全区15个乡镇和29.85万城区人口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
“总投资3.1亿元,计划农发行贷款2亿元。”甘州区水务局局长赵乾升说,“项目建成后,将关闭200多眼机井。这不仅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解决全区农村人饮工程小型水厂水源地污染安全隐患问题,而且彻底改变了地下水资源超采趋势。”
近年来,甘肃省分行还创新通过PPP模式向甘州区贷款8200万元,支持全区9个乡镇建设76座乡镇污水处理站及总长度30公里的污水管网,建成后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量达4510吨,助力解决了全区农村污水整治难题。
聚焦国家战略
全力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甘肃省分行抢抓“一带一路”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区域重大战略,大力支持兰州新区、兰白经济圈建设,积极支持“陆港”“空港”建设,大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举全行之力推进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全力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农发基础设施基金投放快速精准。组建工作专班,形成主办处室牵头抓总、成员处室分工协作、市县行跟进负责的工作机制,确保快分筛、快调查、快审批、快投放,先后分两批投放基础设施基金107.18亿元,支持项目26个。每个项目从调查到投放平均用时还不到5天,跑出了甘肃省分行办贷“新速度”。
牢牢抓住开办强农惠农高速公路业务有利时机,把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定为基金投向重点,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以更加坚强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向兰永临等8个高速公路项目投放基金73.38亿元,助力建设“交通走廊”“经济走廊”,全力支持地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积极推动投贷联动,向已投基金项目审批贷款100.8亿元,投放3亿元,助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甘肃省分行13.22亿元投贷联动支持的“东数西算”大数据产业园集群项目建设就是一个缩影。
在此基础上,坚持“资源下沉、工作下沉、服务下沉”,省行班子带头当好“首席营销官”,深入86个县对接调研项目实现全覆盖,举办各类宣讲会110场次,为客户营销打好“提前量”。立足实际工作,启动实施客户业务发展“强基行动”,按照“包片联系推进、定点督导帮扶、分组集中攻坚、统筹协调发展”原则,成立5个客户营销服务小分队,分管行领导直接带队营销央企和省属国企、省直部门,其余4个小分队由业务部门处长带队包片营销地方性优质客户。今年新营销入库项目315个、金额2521亿元,目前在库项目255个、金额2265亿元,其中进入一级库112个、971亿元,二级库143个、12933亿元。
聚焦绿色发展
全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作了专章部署。甘肃省分行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六大绿色产业,积极申领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加快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探索使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绿色权益担保方式,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努力打造“绿色银行”特色品牌。
厚植绿色理念。围绕陇中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河西特色旅游和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以及绿色产业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绿色信贷业务在当地规划有序发展。今年累计投放绿色贷款189.49亿元,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增量增幅双双居全系统第一,存量绿色项目233个、495.1亿元,较年初增加180.24亿元,增幅57.24%,绿色信贷增速居全国农发行系统第7位,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创新发展。制定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绿色贷款增速、规模和余额三个“不低于”目标,以新能源、国储林为抓手,聚焦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通过先行先试、示范引领、重点突破,实现全省高标准农田、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多个首笔绿色投放。近日,甘肃省金融学会在全省组织开展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改革创新案例征集评选的活动中,甘肃省分行“绿色信贷支持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优秀案例。
做好碳减排工具申领。围绕省发改委低碳减排项目清单,制定项目清单和营销方案,精准营销央企、国企在甘项目。累计申领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46.38亿元,重点支持风电清洁能源项目25个,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量64万吨,增量、增幅居系统首位。
据介绍,甘肃省分行将围绕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兰州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等战略,持续加大绿色贷款投放力度。同时,还将紧扣全省900万亩国家储备林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生态修复治理等项目建设。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围绕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对接支持风光电和抽水蓄能等重点项目,为甘肃现代化建设打好生态基础。
奋斗成就历史,实干创造未来。甘肃省分行将聚焦农发行总行“六个全力服务”战略,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作用,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服务陇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好用足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全力引导社会资金流入甘肃,以实干实绩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真真切切成为甘肃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排头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农发行新贡献。
图为农发行甘肃省分行支持的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千亩优质玉米制种种植基地
图为农发行甘肃省分行贷款支持的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鸟瞰图
图为农发行甘肃省分行贷款支持的武都棚户区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