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张金合 曹鹏飞
【农村金融时报】
——农发行漯河市分行倾力支持“三农”事业发展纪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发行河南漯河市分行在推动和促进当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了农业“强”起来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此,农发行河南省漯河市分行支持金囤种业等一批新兴科技产业企业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加快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和产业转化步伐,为民族种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缓解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近年来,该行大力支持豫南口岸、临颍豫资商贸、舞阳国粮仓储等仓储物流公司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同时,为支持漯河市粮食购销领域市场化收购改革,该行积极推动“调控粮+定向销售”产销对接模式,统筹推进保障粮食安全、深化国企改革、探索运用地方调控粮贷款模式解决粮食领域历史遗留问题。
据悉,2022年,漯河市选定舞阳县作为“调控粮+定向销售”新模式推广试点县,市县两级农发行积极推动,选定舞阳县国粮公司作为承贷主体,租用辖内国有粮食企业闲置仓库进行收购存储,定向销售给漯河中粮、舞莲面粉等辖内知名粮食龙头加工骨干企业,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环环紧扣,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有效节省了企业成本,增加了农民收益。
为了农民“富”起来
漯河是粮食精深加工转化大市,豫中南粮食集散地,粮食收购对全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行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作用,站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把支持粮食收购尤其是夏粮收购,作为全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落实落地,达到政府、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四满意”。
2021年以来,农发行漯河市分行共为16家客户企业进行评级授信,累计授信额度233.35亿元,累计投放夏粮收购贷款11.32亿元,支持收购主体收购粮食26.8万吨,有效发挥了农发行服务粮食收购的主渠道作用。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与农户,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帮助农民增收,这是该行在信贷支农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多年来,该行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为切入点,大力支持粮食收储、加工、购销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形成多主体、多渠道的市场粮食收购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漯河联泰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膨化系列食品生产、粮食收储、农产品购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但在20年前,该公司只是个注册资金700万元、工人不足百人的“小不点儿”企业。自从2010年该公司与农发行漯河市分行“结缘”后,在该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下,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如今资产总额已达9亿元。
为了农村“美”起来
近年来,该行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用足用活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充分利用中长期信贷品种,积极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农村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等,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输血充电,加油助力,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来到临颍县颍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施工单位临颍县豫资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地负责人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说:颍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涉及五里头安置区、岗石村安置区及配套的学校和光明路建设,两个安置区总建设用地63万平方米,总投资11.58亿元,公司自筹3.08亿元,农发行匹配建设资金8.5亿元,预计2023年完工。
项目的社会效益首先体现在土地节约上,原来这两个村占有土地1050亩,项目用地仅270亩,节约75%的土地,这些节省下来的土地经整理后就可进行集约经营、开发利用,土地价值倍增。其次,通过完善“五通一平”的交通、市政条件,诸如村民出行难、取暖难、排水难等的问题会得到一揽子解决,村民变市民、农民变工人,既解决了城市老大难问题,圆了农民的“楼房梦”,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增加农民的幸福感。
据悉,几年来,农发行漯河市分行已累计支持人居环境改善和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8个,累计投放实施14.8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全市乡村振兴进程,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