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王爱静 韦秋莹 通讯员 张炎 盛新燕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功能更加凸显。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6%左右,2019年总收入达6.63万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6%左右。
由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受到明显冲击。当前在稳增长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业纾困解难,积极促进和推动旅游业尽快复苏就显得尤为重要。
多渠道发力 助旅游业恢复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持续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业的金融供给力度,为旅游业渡过难关及复苏发展注入“强心剂”。
今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专门对旅游业纾困扶持措施提出要求。《若干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增加旅游业有效信贷供给,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降低新发放贷款利率,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主动让利,切实增强旅游企业政策获得感。
今年7月份,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从政策倾斜、优化信贷体系、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改善征信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据了解,这是今年以来我国第一个专门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文件。
在顶层政策支持方面,国务院常务会议、银保监会等也多次针对旅游业恢复发展作出部署。如今年5月份,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支持”“鼓励银行向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其他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发放贷款”等不少关于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的举措。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金融机构在具体实践中,注重金融政策的精准“滴灌”,着力加强对旅游业的定向帮扶,坚持“输血”“造血”并重。在支持方式上,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减费让利等方式,多措并举为旅游业相关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谈及助力涉县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时,河北涉县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我行把支持县域旅游发展作为信贷转型升级、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方针,如专属信贷产品、差异化利率定价、丰富的还款方式等,同时本着支持旅游业纾困解难的原则,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我行已发放旅游业相关贷款20笔、金额3.64亿元。”
浙江农商银行系统新昌农商银行副行长石旭东表示:“我行一方面设立助企纾困信贷资金,加大对旅游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力度,强化资金供给,稳定信贷预期;另一方面对于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业企业客户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承诺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大力推广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全面实施‘连续贷+灵活贷’机制,缓解企业融资中的期限错配和频繁转贷压力,提升金融供给与小微企业需求的适配性。”
在加大减负降本力度方面,石旭东进一步补充道:“我行对旅游业普惠领域新增贷款实行分级审批、分阶段的利率优惠政策,主动提供减费让利,同时协助符合政策条件的旅游业企业上报申请,切实帮助企业享受政策福利,减轻财务压力。”
此外,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各地金融机构还注意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创新信贷产品、改善和加强信贷服务,助力旅游业纾困。
广西上林农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黄保元表示:“近年来,周边游、乡村游成为旅游新宠,上林的民宿产业也随之顺势崛起,网红民宿‘一宿难求’。针对新兴的民宿产业,我行采取灵活授信定制金融服务,推出‘民宿贷’,对发展特色旅游民宿产业的资金需求做到计划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截至今年10月末,已累计投放民宿贷款42笔、金额3543万元。”
为扶持乡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支持美丽乡村、特色旅游村庄、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新昌农商银行还及时开发信贷产品,推出了以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为主要对象的“乡旅乐”贷款系列新产品。截至10月末,该行已发放支持旅游业贷款506户、3.58亿元,比年初新增121户、9455.54万元。
在改善金融服务方面,涉县农商银行结合景区商户经营特点,通过“聚合支付贷”“惠农快贷”等缓解商户周转资金的困难,同时还针对商户推广聚合收款、ATM机、乡村振兴综合体、金融便民店等贴心的金融服务。
深挖旅游市场 让金融支持更深入
近两年来,金融机构各项帮扶措施逐步落实落地,为旅游业恢复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因此,金融机构在为旅游业纾困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黄保元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旅游业受到冲击。银行业金融机构从自身承受风险的角度考虑,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是慎之又慎,加之上林县旅游业发展不均衡,目前只有民宿产业发展较为可观,而一些颇具规模的旅游景区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因此在综合考量后,我们认为将信贷资金投入旅游行业会是一个风险较大商业行为。”
涉县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前期融资来看,旅游业初始投入大、融资难,对于旅游业企业来说负担较重,加之受疫情影响一些小微旅游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从银行支持角度看,一些旅游业小微企业自身资产少,很多土地都是以租赁或流转形式获得,缺乏有效抵押,银行在支持时会顾虑重重。”
面对金融纾困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金融机构下一步如何结合自身业务及旅游行业特点,更好地支持旅游业平稳、可持续、深入发展,使资金真正到达需要的地方?
对此,石旭东表示,该行一方面将探索建立“金融+旅游”贷款模式,积极与旅游公司合作,创新信贷产品,比如推出分期旅游贷款,让旅客体验便捷的金融服务,促进银企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将创新担保方式,在推出民宿经营权、门票收费权质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营权等新融资模式,着力解决旅游业无法落实抵押担保的难题。
“涉县是冀南地区旅游发展最有特色的县市区之一,我行将充分利用各类旅游资源,把握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符合旅游业资金需求特点的产品,同时用好用足信易贷、冀易贷等信用贷款产品,对预期发展较好的企业优先推荐,切实解决初创小微旅游企业融资难题,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再培育一批旅游先锋企业,促进涉县旅游业健康发展。”涉县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黄保元也阐述了未来上林农商银行探索和尝试的三条路径。
黄保元表示,上林农商银行一是坚持差别授信、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和服务;根据旅游项目的风险和经营情况,创新发展符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二是加大对小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加强旅游景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行业和旅游景点金融服务便利性;三是加强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拓宽旅游行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改进旅游业支付结算服务,支持发展旅游消费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