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12月05日 > 总第562期 > A3 > 新闻内容
为新市民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美丽

【农村金融时报】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从新市民的定义可以看出,新市民群体不仅数量庞大,构成也比较复杂。而这也决定了他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

从共性来看,新市民群体普遍呈现出工作稳定性低、社会保障参与度低、可支配收入低、抗风险力较低等特征。从个性来看,新市民群体包含多样化的市场主体,他们情况不同、行为习惯不同,对于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差异很大。

因此,要做好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一方面需将金融服务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前端的创业就业,到后端的生活消费,以及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和养老问题;另一方面要从新市民群体的难点、痛点出发,聚焦其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省心省时省钱和具有温度的产品与服务。

首先,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契合新市民特点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可以从制度流程、产品设计、业务模式等方面出发,设立新市民专营团队或特色分支机构,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到新市民的生活、就业、消费等场景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

其次,金融机构要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大数据及智能风控应用,努力打造全流程、线上化、一站式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新市民身份标签和数据库,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监测评价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第三,金融机构要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联动和数据信息共享,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与财政、就业、住房、社保等政策有效衔接,推动各方在新市民社保缴存和发放、住房公积金缴存和使用、农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后,金融机构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提高新市民群体的金融素养,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

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银行业要以此为契机,勇于探索,有针对性地为新市民群体提供创新性、普惠性和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