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
【农村金融时报】
“专精特新”企业是企业群体创新发展的领头羊,是推动产业转型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日发布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工信部已经培育四批、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全国范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1万多家。
做好“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客户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农商银行应结合“专精特新”企业特点,持续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优化信贷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形成适应企业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油助力。
强化营销 做细全覆盖对接
农商银行应组建专门服务团队,全面推进服务对接,多维度了解企业需求,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堵点和痛点。
首先,应找准切入点。全面梳理区域内“专精特新”企业名录,建立客户台账,组织专门人员逐户对接,持续跟进,在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及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营销方案或融资方案,寻找业务合作切入点。
其次,应建立联络线。积极与地方政府及工信、科技等主管部门沟通,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名单+信息档案”推送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与工商、税务等部门建立常态化的定向联络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客户初分和筛查,提高营销精准性。
此外,应扩大辐射面。结合区域现代科技产业聚集实际,开展集群式专项营销,在开户、信贷合作、金融延伸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渗透。同时,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加快流程改造,打造线上化、智能化的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强化创新 做实全渠道供给
农商银行应根据“专精特新”企业“重智产、轻资产”的特点,出台专项信贷支持政策,加快产品创新,从优化客户准入、担保管理等方面入手,搭建差异化的授信模型和信用评价体系,提高金融供给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首先,应推进增信类产品创新。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的同时,优化担保管理,积极开展人才贷、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等业务,让企业的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产生信用价值。充分利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资金、政策性担保及保险等增信机制,积极构建银政合作、银担合作、银保合作等支持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其次,应加快产业链产品创新。围绕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链条,组织产业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常态化的交流合作,运用应收账款、存货和仓单质押融资等方式,做好上下游客户的延伸营销和服务,切实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
此外,应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创新政策工具,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发挥客户资源优势,积极为创投机构、股权投资基金等提供项目导入和投资推荐,探索投贷联动等服务,共促企业发展。
强化联动 做优全方位服务
农商银行应树立综合化的服务理念,统筹运用多种资源,构建“金融+非金融”服务模式,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不同时期实现全方位的陪伴。
首先,应提供综合性服务。完善金融服务响应机制,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融资、结算、咨询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陪伴企业快速成长。
其次,应加强专业性指导。充分发挥银行的人才及资源优势,邀请相关产行业领军人物、大型院校学科带头人等对企业开展培训,帮助企业分析各种政策信息、发展前景、技术迭代等影响发展的因素,对经营发展、投资建设等相关事项提出专业建议,帮助规范提升管理水平,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此外,应推动多样性支撑。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促进资产及各类金融要素的有序流转和有效配置,推动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为金融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环境。
强化统筹 做好全要素保障
农商银行应将服务“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支持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考核机制,加快队伍建设,整合多方资源,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首先,应完善工作机制。单列“专精特新”企业信贷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完善考核体系,落实专项绩效奖励和尽职免责等政策,提高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切实减费让利,确保各类利率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其次,建设专业团队。在引入科技及金融人才的同时,加大与高等院校及科技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培养跨金融、科技、法律等领域的综合型人才,打造专业化的客户营销及维护团队,面向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发展参谋和服务协调等工作。
此外,应强化风险管控。密切关注“专精特新”企业名单、资质条件和优惠政策的变化情况,必要时,可邀请外部专家等参与评审,对行业成长性、核心竞争力、创始人团队专业能力、主营业务发展可持续性等做出合理判断。对出现风险信号的客户,应及时采取增加担保、提前还款等措施,切实防范风险。
(作者单位:吉林九台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