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11月14日 > 总第559期 > A2 > 新闻内容
让“惠民保”更惠民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金融时报】

近期,多地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又称“惠民保”)陆续开放2023年投保通道。总体来看,不少新版“惠民保”在旧版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优化,例如:降低免赔额,医保个人账户可直接支付保费,保障人群扩大到新市民群体,在保障责任上增加特药种类和更加先进的治疗方式,在赔付方面推动更便捷的直赔模式等。

作为高保额、低保费、低门槛的新型补充医疗保险,“惠民保”自诞生以来就被视为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一道“桥梁”。特别是2020年以来,“惠民保”在全国“多点开花”,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已有27个省份推出了200多款“惠民保”产品,参保总人次达1.4亿,保费总收入突破140亿元。

然而,随着保费规模和参保人数迅速增长,“惠民保”也面临着免赔额高、保障有限、赔付率低、产品停售等诸多挑战,引发公众对此类产品可持续性的担忧。

“惠民保”的本质是商业保险,参保率和赔付率则是衡量其能否持续运营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基于普惠的定位,“惠民保”很难通过大幅提升保费来扩大规模,因此提高参保率成为关键。由于在投保时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健康状况,使得这类产品更多地吸引了老龄人口和既往症人群,产生更高的赔付风险,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投保人数作为基础。可以看到,随着多地“惠民保”放宽参保条件,将新市民纳入保障范围,支持个人医保账户缴费,不但扩大了参保人群覆盖面,参保人群结构也得到优化,进一步增强了普惠性和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在商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普惠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也关乎着“惠民保”的持续健康发展。一些产品由于价格低廉,设置较高的免赔额,造成赔付率较低,这就需要承保机构明确保本微利原则,科学测定费率水平,不断优化保险产品。同时,消费者不能只关注“惠民保”低保费、高保额的特点,在投保时不但要充分了解各项理赔条款,还应认识到其本质上只是一种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无法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此外,还应不断提升投保群体的获得感。对于出险人群,理赔过程要不断完善赔付的便利性,简化报销程序,推动“惠民保”出院直赔。对于大多数未出险的健康人群,应多维度提升客户体验,例如一些升级版产品通过引入健康管理服务来增强客户黏性,此举有助于提升续保率,同时还可以降低出险概率,进而降低赔付率。

更重要的是,应完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指引和监管细则,健全准入退出、信息披露等各项机制,确保项目长期可持续经营,才能让“惠民保”更惠民。

本报编辑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