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戢华盛 通讯员 黄辉
【农村金融时报】
——保康农商银行扎实开展信贷投放及微贷拓展工作
今年以来,湖北保康农商银行以“小微金融店小二 乡村振兴主办行”等系列活动为抓手,扎实开展信贷投放及微贷拓展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9月末,该行各项贷款余额52.4亿元,比年初净增7.83亿元,占全县总净增额的33.6%;同比多增3.93亿元,净增额较同期翻一番;贷款增幅17.6%,全省排名第五。其中,微贷余额突破20亿元大关,当年净增8亿元。
做实“三个到位” 争取工作主动
思想凝聚到位。该行利用“春天行动”动员会、月度工作会、支行员工调研座谈会等多种场合,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人人都是主人翁、个个争当“店小二”的局面。截至9月末,该行网均贷款净增4894万元、人均贷款净增331万元,在全市领先。
调查研究到位。该行党委班子带头,深入市场、街道、村组开展调查研究,聚焦“三个重点”,精准投放。其一,突出重点产品,将创业贴息贷、码商e贷、农e贷作为重点产品进行营销。其二,突出重点产业,将烟叶、茶叶、旅游、养殖等保康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支持产业。其三,突出重点客户,信贷部、微贷部主动对接人社局、税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发改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筛选优质客户名单,按照客户归属地下发所辖支行逐一对接,实现了精准营销。截至9月末,该行创业贴息贷款余额达7.31亿元,比年初净增2.93亿元;码商e贷、农e贷分别比年初净增2.37亿元、1.18亿元;支持了11590户新型农村经营主体、1689户烟农、224户茶农、26户民宿。
压力传导到位。该行坚持“抓投放就是抓效益”的原则,先后多次单列投放计划,确保贷款稳定增长、市场份额持续领先。3月中旬,为了抢抓创业贴息贷款政策窗口期,单列3亿元的创业贷款新增计划。8月,在7月信贷投放下滑的趋势下,该行拟定两个月再净增1.5亿元的计划,有效把控了节奏。
优化“三种环境” 营造良好氛围
营造合作共赢的外部环境。该行将税务局、人社局、烟草公司、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经信局、文旅局等单位作为重点单位,由班子带队进行对接,主动汇报农商银行支持地方经济的成绩、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得到了各级单位的认可和信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营造上下联动的内部环境。该行坚持机关为基层服务、基层为客户服务,扎实做好包点帮扶工作。机关部门全员参与所包保支行工作,协助支行做好厅堂服务、共同参与支行户外营销,充分激活全员工作动能。
营造你追我赶的工作环境。该行将微贷营销与选人用人、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深度融合,突出“有为才有位”的导向,让干部员工感受到了正气、看到了希望,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落实“三项机制” 强化工作保障
落实“快审快贷”机制。该行坚持微贷不过夜、信贷不过周,即每日终了微贷审批必须清零、每周至少召开一次贷审会,确保支行提交的每一笔贷款都能及时得到审批和回复。同时,在“楚天农商云”平台上线后,及时开展场景化培训,督促支行对符合条件的17款产品全部使用平板操作,该平台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截至9月末,“楚天农商云”网均交易73笔,在全省排名第四。
落实“尽职免责”机制。该行小微金融部牵头,审计部、合规部配合,启动微贷尽职免责程序,按规定尽职的贷款免除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通过尽职免责,让员工敢于营销贷款、善于管理贷款,打消了部分员工“畏贷、惧贷”的心理。
落实“专项监督”机制。该行充分发挥纪委监督作用,将监督贯穿于业务经营全过程,对“三大劳动竞赛”等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监督,保持“利剑高悬”,切实增强干部员工的责任感。对未完成任务的支行,由行纪委进行约谈,今年已针对业务经营开展约谈3人次。
把好“三个关口” 筑牢风控底线
合规是银行的生命线,该行始终坚持在合规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坚决不为拓展业务而放松准入条件,守住了合规底线。截至9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97%,较年初下降0.16个百分点;微贷不良率0.34%,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把好合规展业关。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频次下发通知,要求农商银行合规展业。该行坚决执行各项制度,坚持做到业务不跨区,把贷款投放在本地。
把好贷前调查关。微贷金额虽然小,但该行从未放松风险把控,坚持从源头抓风控。
把好贷后管理关。贷后管理中心深入支行开展贷后检查,每月定期发送逾期清收、到期预警、大额贷后、系统贷后等相关工作提示,并对“贷后三率”(当年新增贷款到期收回率、当年贷款利息收回率、当年贷款收息率)进行重点考核。截至9月末,该行当年到期贷款收回率达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