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10月17日 > 总第555期 > A1 > 新闻内容
保障粮食供给 端牢中国饭碗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10月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主题为:“不让任何人掉队。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为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宣传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 端牢中国饭碗”。

近年来,我国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和头等大事来抓,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收储调控能力明显提升,供给结构不断优化,14多亿人不仅吃得饱还吃得好,“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走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这背后是我国金融支农扶农力度不断加强,形式更多样化。通过加大信贷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力度、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等,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浇灌田间,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

为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并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两藏”战略,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这两个关键,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

图为北大荒农垦集团开展秋粮收购场景。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的重要措施之一。为进一步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自今年10月1日起,新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正式实施,以全面提升农田质量为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特点,统筹农田工程建设和质量建设,坚持科学布局、分类施策,目标导向、良田粮用,生态理念、注重质量等编制原则;还分别规定各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标,确保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加上改造提升已建的高标准农田,能够稳定保障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基础支撑作用。”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到今年年底,我国将形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规模。

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大约为10%到20%。我国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形成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优质良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为此,在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重视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方式将农业科技传递到田间地头。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国不断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粮食增产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海水稻、耐盐碱小麦等新品种;又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把玉米大豆争地关系变为兼容发展,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潜力,做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实现一地双收。

与此同时,还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不足、供需不畅等难题,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科技和知识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业安全。根据测算,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近年来,我国积极支持种业发展,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把种业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和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攻方向,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目标,遵循种业创新发展规律,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努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当前,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基本上做到中国粮用中国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根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种子企业数量已达6000余家。

如何更好支持种业发展?业内专家指出,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部分农产品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中的“卡脖子”难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还要在推进农作物商业化育种的同时,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培育出更多更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另外,还需要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真金白银”的支持。

加大金融和财政政策支持

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聚焦服务“三农”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尤其是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成为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确保粮食供给的重要力量。

聚焦种业振兴行动部署,我国金融业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灌溉种业根基。比如,农发行采取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强化与主管部门合作、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和强化国际间合作四项举措,支持种业发展。

除了金融的力量,财政资金的支持更是农业发展坚强的后盾。近年来,我国运用财政政策持续加大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比如,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发放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其中,一次性补贴对象为实际种粮农民,具体包括利用自有承包地种粮的农民,以及流转土地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释放支持粮食生产政策信号。

在种业方面,据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去年财政支持种业振兴投入40.36亿元,重点支持种质资源保护、制种大县奖励、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

在农业保险方面,在去年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作出新的财政补贴政策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水稻、玉米、小麦等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比如,在产粮大县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开展大灾保险政策试点;进一步将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实施区域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500个产粮大县;实施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等。

保护种粮积极性

加大宣传粮食安全工作

千方百计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对于保障我国重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对农民种粮补贴政策,大力支持种粮农民,鼓励各地加快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广大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根据粮食市场形势变化,多次上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在东北三省一区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

此外,我国还积极开展粮食安全宣传工作。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周期间,通过开展多项活动,介绍中国粮食安全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变革;宣传我国积极参与粮食安全国际发展合作及全球治理,展现保障粮食安全的大国担当。

在此期间,有关部门还面向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聚焦惠农强农、科技支撑、国民教育、爱粮节粮等多个维度,推介典型案例,宣传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的有效做法,倡导爱粮节粮和健康消费理念。

保障粮食安全,还要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