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10月10日 > 总第554期 > A1 > 新闻内容
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收官之年,《规划》实施五年来,进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9月底,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实施进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1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的重要文件,《规划》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

五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落实落细《规划》,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

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解决好14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介绍,在《规划》实施中,我国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一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始终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确保需要时产得出、供得上。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加快种业振兴,开展核心种源技术攻关,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小麦、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

二是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对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近两年,中央财政累计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农资补贴600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发展粮食生产。

三是统筹调控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健全粮食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市场调控和应急保障。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品种和布局。完善粮食加工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畅通“北粮南运”物流通道,健全成品粮油加工、运输和销售网络,提升粮食调拨集散能力和应急保供能力。加强全环节粮食节约减损,反对食物浪费。今年粮食丰收在望。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硬任务,也是规划实施的一项重点任务。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各地各部门集中资源、聚合力量,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衔接扶持政策,优化帮扶强支撑。围绕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出台系列衔接政策,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增加到1650亿元。优化东西部协作帮扶,稳定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东部省份财政援助资金超过220亿元,选派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1.4万人。

二是聚焦重点群体,健全机制防返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明确认定标准,优化认定程序,缩短认定时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识别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坚持精准施策,加强开发式帮扶措施,推动有关省份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强化社会保障兜底。截至8月底,超过6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

三是突出重点帮扶,倾斜支持增后劲。在西部10个省份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14个方面政策予以倾斜支持,整体支持西藏、新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基本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脱贫家庭至少1人就业。

四是抓实产业就业,拓展渠道促增收。引导小额信贷支持产业发展,今年新增发放570多亿元、惠及130多万户等。截至8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57.7万人,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明确提出,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据吴晓介绍,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是做大做强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二是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拓展农民就业创业途径,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2021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3937元,比2017年增加1300多元。四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获利。

乡村产业加快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规划》把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摆在重要位置,突出用发展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曾衍德表示,五年来,乡村产业取得明显成效,有四个突出亮点。一是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高到2.5。新增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二是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三是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2万亿元,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四是乡村特色产业传承发展。累计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673个,遴选推介乡村特色产品2438个、乡村工匠662个,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

同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持续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激发乡村资源要素活力。突出规划引资源。编制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每个脱贫县确定2—3个优势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50%。完善政策聚要素。制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等政策,推动资金、土地、人才向乡村集聚、向主导产业集中,2021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43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强化改革激活力。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不断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

持续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累计认定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多家。规范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90万个、农民合作社222万家,引导小农户合作共赢、抱团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健全订单农业、利益分红、股权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持续提升农村就业创业质量。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更多就业,去年本地农民工超过1.2亿人。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推介2210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落实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累计吸引112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7人稳定就业。

持续建设集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产业融合高地,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309个农业产业强镇、300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一批特色主导产业集聚区。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引导各类园区与科研院校合作,组建2600多个主导产业专家团队,带动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建设品牌引领高地,突出特色创品牌、标准创品牌、营销创品牌,打造一批知名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针对《规划》实施完成后的后续工作安排,吴波表示,将按照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