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9月12日 > 总第551期 > A1 > 新闻内容
小微信贷增长既要“规模”更要“持续”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采访过程中,记者从受访对象身上能感受到他们对贷款余额增长的喜悦,同时也能看出他们对持续放贷能力有一定的担忧。对他们而言,贷款增长既要“规模”,更要“持续”,应让助企纾困成为一项连续性工作“嵌入”日常经营。

部分受访对象坦言,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小微企业订单减少、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经营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使信贷需求萎缩。个人客户亦是如此。多重因素影响下,许多人较往常更加保守,贷款欲望不如之前。

同时,受访者也能清晰感受到,农信机构在助企纾困这条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一方面,尽管政策红利直达经济主体,但落实起来仍需过程,加上部分小微企业财务信息管理不规范、对外披露不及时,甚至多数小微、民营企业无专职财务人员,难以为信贷决策提供有效的报表资料和财务数据,也使金融机构无法全面了解小微企业。

另一方面,一些市或县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资金使用已接近极限,存款增长有些乏力,加上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在贷款政策上有较明显优势,对农信机构来说可能出现客户流失,或是在客户维护与业务拓展上遇到难题。

即便贷款成功投放后,农信机构也无法做到“一劳永逸”。

一些受访对象遇到过在放贷过程中发现客户是空壳公司的情况,这类违规企业借纾困发展为由,套取金融机构贷款,所获资金并没有用于经营生产,而是挪作他用,导致贷款资金损失。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贷后通过风险监测,发现部分贷款出现利息逾期、抵押物被保全、无法转贷等风险预警信号的案例也存在,尤其是为小微企业提供延期还本付息后,不良贷款反弹压力相应增大。

窥一斑而知全豹。因此,对于所有农信机构而言,在目前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仍需居安思危,为后续可持续发展做足准备。

例如,在强化政策宣传方面,多位受访对象共识性认为,要继续解决小微企业支持政策落实不及时的问题,持续开展银企对接交流,及时向小微企业宣传最新政策,使之充分了解并运用优惠政策。同时,发挥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引导作用,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解决小微企业经营信息披露不充分问题,需要农信机构推动多维度替代数据的整合共享,统一数据标准,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这也是不少受访对象表示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

总而言之,为小微企业纾困是近期整个金融行业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农信机构更应卯足全力,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同时,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信机构应优化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锻炼自身“数字普惠”能力,在逐步做大信贷规模的同时,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