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9月05日 > 总第550期 > A2 > 新闻内容
金融机构应以接地气的方式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情况。

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在发布会上表示,要持续关注农村偏远地区群体的金融知识普及。

提升金融教育工作水平,助力守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近年来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出台相关政策以及推进各类宣讲活动等系列举措下,我国国民金融素养得到普遍提升,金融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然而,对于部分农村偏远地区群体来说,普及金融知识、宣讲反诈技能的力度稍显不足。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一些农村地区逐渐成为电信诈骗易发区,加上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风险意识较弱、村民对不少金融产品没有清晰的概念等原因,让不少诈骗分子“瞄上了”。

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居民征信意识不强,对他人担保造成的征信不良及影响认识不足。同时,在农村地区,“口口相传”“熟人拉熟人”等情况更易出现,这些没有系统学习过金融知识的村民较难抵抗“高收益”的诱惑,从而落入所谓的“熟人”圈套。

因此,为顺应农村金融发展的态势及广大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期盼,金融机构更应深入农村地区,将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抓实、抓好。

在宣传过程中,金融机构一方面应注重让金融专业知识“入乡随俗”,以接地气的方式普及金融知识,组织志愿者走向田间地头开展宣传教育,同时注重“寓教于乐”,以小品、歌舞、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老百姓在寓教于乐中学习金融知识,从而提升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

另一方面,“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金融机构应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将“粮农”“菜农”“果农”“茶农”“渔民”等各类群体区别开来,选派宣传员分别调研这些主体的金融知识需求。同时,深入农民劳作场景,与农民群众“一对一”沟通,了解、掌握一手资料,以便后期为其精准解惑。

总而言之,金融机构应聚焦重点人群,综合施策,在提升农村金融知识宣传的有效性、精准性、持续性上下功夫,让农村居民面对诈骗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守护好老百姓“钱袋子”,保护好金融消费者长远和根本利益。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