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过去的十年,我国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和可及性显著提高,支农支小取得显著成效。
“这十年,我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金融普惠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今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5000万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发布会上说。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也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过去十年,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目前我国行政村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累计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高。去年末,涉农贷款超过43万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了25.6万亿元,大中型银行也普遍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或者其他专营机构。普惠金融服务在国际上也是处于领先水平。”肖远企说。
十年来,货币政策在支农支小方面起到杠杆撬动作用,人民银行创设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支农支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在此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政银企合作协同发力事半功倍,协同发力打通金融服务堵点。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不断打破传统模式,逐步探索精准帮扶新路径,金融科技成为其中一项“利器”……
货币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
回望这十年,无论是脱贫攻坚过程中,还是乡村振兴推进期,“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在精准滴灌“三农”、纾困小微企业方面频频发力,推动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梳理发现,人民银行于1999年首次推出支农再贷款工具来支持涉农贷款投放。自此之后,支农再贷款在解决农信社资金不足、农民贷款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民银行也紧盯这一政策工具使用情况,后续又下发《关于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 支持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关于开展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试点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确保支农再贷款得到较好运用。
除此之外,无论是在支持金融机构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还是解决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运等方面,人民银行也均通过支农再贷款给足支持。
紧接着,2014年,人民银行又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下创设支小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同时下达全国支小再贷款额度共500亿元。
随着脱贫攻坚拉开帷幕,扶贫再贷款于2016年问世。这个面向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4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工具,有着较支农再贷款更为优惠的利率,且使用时间最长可达5年,成为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解决资金难题的良好途径。
后来,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应对疫情影响,人民银行先后多次增加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额度,并于2020年6月特别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今年,人民银行又对两项直达工具实施接续转换,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为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带来政策“甘露”。
十年间,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箱”逐步完善,支农支小取得长足发展。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1.86万亿元。
助力培育现代农业“领头雁”
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201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起,十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的政策支持文件。
如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去年5月,《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正式下发,并开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以下简称“信贷直通车”)创新活动,通过收集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金融服务需求,对接银行发放贷款,打造“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直通车服务模式。
活动自推出以来,不少银行积极参与,推动农担合作线上化,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发展生产的融资需求。
例如,北京农商银行将“信贷直通车”平台作为及时了解客户需求的重要抓手,搭建专项工作体系、组建专业团队,发挥“一乡一镇一网点”的服务优势,快速形成对北京各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有效支持。
邮储银行各级机构为“信贷直通车”建立专属绿色信贷通道,银担双方采用限时办理机制,保障业务办理时效。其中,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向全省开通“信贷直通车”绿色通道,保障“新农直通车”活动中每笔贷款申请得到及时响应和回复。同时,邮储银行各级机构建立跟踪督导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其中,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在省、市、县三级安排专人负责每日跟进“信贷直通车”活动进度,了解经办行效率,实时通报发展数据,确保各级分支行第一时间响应、处理和回复。截至今年3月末,邮储银行通过“信贷直通车”活动累计放款近30亿元,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00多户。
交通银行则是通过数据交互批量获客,加强对新农主体的金融服务,并引导各分行对接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农业担保公司,强化合作对接,目前全国各地已陆续实现业务落地,还结合农业农村部“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推进要求,制定《关于加大信贷直通车推广力度、做好稳供保供工作的通知》和《兴农e贷-保供稳供平台参考方案》,引导全行上下靠前服务、下沉服务,结合信贷直通车业务推广,多维度多渠道梳理农产品保供保产的优质涉农客群,激发各方参与度,保障粮食丰收和农产品稳定供应。
“信贷直通车”的开通,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探索出新路径。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6日,“信贷直通车”已完成授信26748笔,授信金额突破2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今年,农业农村部已将“信贷直通车”由阶段性活动转为常态化服务,持续完善“政银担”合作,进一步强化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撑。
金融科技探索支农支小路径
“金融科技从根本上改善了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服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表示,在数字技术赋能下,金融机构可实现审批、风控等信贷全流程数字化、线上化,具有服务速度快、风险控制准、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减少对抵押物的依赖,较好满足小微企业“少、频、急”融资需求。
近年来,国有大型银行顺应农业农村数字化趋势,不断向传统资源禀赋注入科技力量,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
例如,邮储银行持续推动信用村建设,大力推进信用村普遍授信。发挥“人工+数字化”优势,一方面利用移动展业设备,开展信用村、信用户信息采集,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数据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合作,探索政府推荐信用村、运用大数据建设信用村模式,建立主动授信体系,追逐“让绝大多数农户都有邮储银行授信”的梦想。
农业银行推出涉农供应链融资产品“龙头e贷”,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等市场主体,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涉农小微企业、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解决农业交易中的信任问题,降低风控成本;建设“农银e管家”电商平台,围绕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为产业链商户提供多渠道支付、进销存流程化管理、管家式经营分析和网络融资等综合化服务;聚焦智慧养殖领域,创新“智慧畜牧贷”产品,利用电子耳标、智能项圈、生物识别等物联网终端设备,采集畜牧活体抵押物数据,实现畜牧生产数据的监管与追溯,着力解决传统贷款模式中活体抵押物难以监管的问题等。
建设银行针对乡村产业发展资金、生产要素等问题搭建“裕农通”平台,探索以金融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围绕区域“三农”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搭建农业产业链新生态场景,提高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质量和效益。
与此同时,中小银行也针对金融科技不断做出探索,通过稳步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金融服务网络、加强金融服务场景化拓展等途径,依托数字技术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
回顾过去,金融科技的发展为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人民银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分析企业的日常经营、金融风险和信用状况等行为特征,探索精准扶持手段,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能力。
站在新起点上,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运用卫星遥感、电子围栏、区块链等技术可动态监测农林牧渔等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推动资金流、物流、商流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和上下游企业融资可得性,助力农业产业现代化;针对农民“数字足迹”缺失等问题,还可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农村信用信息体系,从而有助于扩大信贷覆盖范围。
如今,在监管引领和金融机构不懈努力下,我国“三农”主体和小微企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接下来,金融支农支小将继续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与时俱进对金融支农支小展开优化升级,则是长期摆在金融行业面前的课题。
人民银行方面表示,下一阶段,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用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和碳减排支持工具,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市场主体倾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