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7月18日 > 总第543期 > A4 > 新闻内容
当绿色金融搭上“普惠”的快车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郑源源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农商银行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现状与未来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金融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正同步推进,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不同于此前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聚焦于绿色金融的某一方面,此次《指引》的发布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了战略层面,旨在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指导性、拓宽绿色金融政策覆盖面、提升绿色金融政策有效性。

在顶层设计引导下,各金融机构抢抓机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质效,将更多资金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按下绿色金融发展“加速键”。

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农商银行既要响应政策导向,加大发展力度,同时也要看到并尽快补齐自身短板。

先试先行

优化“点绿成金”体制机制

《指引》明确,银行保险机构要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

实际上,早在2017年浙江湖州和衢州成为我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之后,两地农商银行就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一些有特色、可借鉴的经验。

德清农商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陈小莲告诉记者:“在湖州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机遇下,我行制定《德清农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德清农商银行绿色金融改革行动方案》,明确目标,确保绿色金融工作有效开展。”

据陈小莲介绍,该行还把绿色金融工作作为全年重点工作推进,对内出台《德清农商银行绿色金融2022年工作计划》,将该项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位员工;对外出台《德清农商银行绿色金融信贷指导意见》,大力支持绿色和科技型企业经营发展,支持高碳企业技术转型,对低碳企业给予政策倾斜。

安吉农商银行实地走访浙江美佳家具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金融需求,向其授信950万元信贷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低碳减排,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李杏 摄

常山农商银行业务管理部总经理陈群从工作目标、流程改造、场景应用、加强考核等方面,向记者介绍了今年该行的主要做法。

据悉,常山农商银行设定具体工作目标,明确提出到今年末国标绿色信贷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国标绿色信贷占比提升至20%;全年新增碳账户金融场景应用信贷投放7.2亿元,其中企业碳账户应用贷款新增投放4.5亿元,个人碳易贷2.7亿元。

同时,该行深化绿色信贷流程改造,根据各级人行关于碳账户金融场景应用要求,重新修订相关制度,在贷款准入条件、业务操作流程、碳积分应用和贷后管理等方面优化改造。

在加强考核力度方面,该行下发相关通知,将绿色贷款、碳账户贷款投放指标纳入全年支行季度经营考核项目,按月通报各支行碳账户贷款投放情况;将全年绿色贷款、碳账户金融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支行行长、副行长年度履职考核,将碳账户金融推广工作列入年度评先评优考核。

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如何把控风险对农商银行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考验。

据陈小莲介绍,为加强风险管理,德清农商银行开发并上线“由清至绿”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系统。该系统围绕绿色信贷标准化口径与自动化识别、建设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环境效益测算、创新绿色信用分等子项目,为绿色项目提供专业化环境效应测算、风险评估和绿色评级系统服务。

“我行通过该系统对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实际表现进行环境信用评价,确定其信用等级,并将风险评级结果应用到授信审批等贷款流程中。”陈小莲表示,通过这个系统还有助于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贷机制,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

资金、人才、信用风险

多重因素制约发展脚步

相较于传统金融业务,绿色金融业务政策性较强,资金需求量大、期限长,风险较大,技术性要求高。特别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发力绿色“赛道”,农商银行开办绿色金融业务不可避免会遇到更多困难。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衢州管理部主任吴通政接受采访时表示,开展绿色金融一般遵循赤道原则,对接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企业和大项目,而像农商银行这样的中小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小,受资本金约束,难以对接较大规模的绿色项目。

“比如衢州农商银行系统,早在2017年就开始绿色金融试点。但按照人行绿色贷款口径计算,我们符合条件的绿色贷款只占总贷款的12.08%(3月末数据),相对其他国有大行占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符合该口径贷款条件的门槛和要求都高,而我们主要服务对象以农户、小微为主,存在先天制约性。”吴通政进一步解释。

同时,他还指出,农商银行由于金融牌照受限,一些产品往往难以对接实施,除了能以小额绿色信贷来对接部分小型企业外,其他产品包括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大部分农商银行都无法开展,导致农商银行可开拓的渠道、运用的场景、能提供的产品都相对薄弱。

“比如衢州农商银行系统,目前推广的绿色金融产品有近25种,但均以小额绿色信贷为主。这类产品能够服务的对象有限,且产品本身可提供额度有限(在100万元以内),导致农商银行绿色金融应用场景仅限于贷款,且贷款本身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不符合绿色金融主流企业需求。”吴通政表示。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湖州管理部副主任王林也持同样看法。除规模经营受约束外,他认为信用风险底数不清、政策激励覆盖不足也是制约农商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因素。

王林指出,在碳中和背景下,农商银行要服务更多绿色产业,而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一些高碳行业企业可能会因为政策要求,需要工艺升级、技术改造,导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容易引发信用风险。

在谈到政策激励方面,王林表示:“由于农商银行资产规模小,应对风险能力弱等客观因素,国家出台有关激励政策也是先在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试行。如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包括农商银行在内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目前不在此列。”

从农商银行定位来看,陈小莲表示,德清县所处长三角腹地,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大好高”项目引进较多,绿色重大项目融资需求较大。多年来,德清农商银行坚定支农支小,严格控制大额贷款,对于重大项目绿色金融支持有限。农商银行的定位和支持大型的绿色金融项目之间存在一定障碍。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成为受访人的普遍共识。“虽然我行已成立绿色金融部,设立绿色金融岗,但由于相关绿色金融深入培训机会较少,专业性仍有不足。在执行层面,客户经理对绿色金融理解不深入,绿色金融产品推广存在一定困难。”陈小莲指出。

陈群也表示,绿色金融对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尚缺专业人才。在内部培养需要过程,外部引进虽是捷径,但农商银行对绿色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如大型商业银行。

因地制宜

探索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尽管发展绿色金融面临诸多“掣肘”,但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农商银行依旧坚定绿色发展的理念,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

接受记者采访的农商银行相关人士均表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

据吴通政介绍,衢州农商银行系统立足“姓农姓小姓土”的核心定位,结合普惠金融内涵要求,提出“让绿色更普惠 让普惠更绿色”理念,目标着力突破绿色和普惠深度融合的体系、标准和模式。

王林也指出:“绿色金融是新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实践,是对传统金融功能的深化,并未脱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鉴于自身资产规模小,难以对接大型绿色项目和绿色产业,农商银行可把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起来,在普惠金融中嵌入绿色因子。”

陈群表示,绿色理念是引导“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指针。特别是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农商银行更应梳理绿色发展理念,坚定绿色发展信心,正确处理在经营发展中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自觉从社会效益出发,承担起和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其次,要创新金融产品服务。

王林认为,农商银行应以绿色科技、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家居、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为着力点,寻求市场需求点,创新绿色普惠信贷产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获客能力,引导企业在经营上减少碳排放量、个人在生活上减少碳行为。例如湖州地区安吉农商银行立足安吉竹林生态优势,大力推进竹林碳汇系列贷款投放工作。

据陈小莲介绍,德清农商银行积极探索“零碳”系列贷款产品,围绕国家生态环保规划和支持节能减排总体目标,以“信用+环保”实现合作共赢;联合“两山银行”、当地强村公司等,持续推进“绿币公益贷”“绿能光伏贷”,创新推出“两山扶农贷”“两山兴农贷”“两山兴业贷”等系列惠农产品,赋能光伏产业发展,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有效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由于目前绿色信息、碳排放数据共享不足,致使农商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创新中受到制约,应建立有效的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

“要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和发布等工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困扰。”陈群表示,具体而言,一是与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建立起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金融机构支持的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沟通机制。二是在内部建立绿色金融信息交流分享制度,以业务部门为牵头部门,成立绿色信贷小组,研究制定适合本行的绿色信贷归类及评价指标体系,为绿色信贷发放、定价提供技术支持;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优化授信审批流程。

此外,在健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方面,王林表示,农商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投资回报期长,风险因素多,但在当前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政策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关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监管考核机制。金融监管部门推出的激励约束制度安排中,一般在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先行试用。

“希望监管部门通过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调整绿色金融考核权重等方式,对农商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给予激励。”王林呼吁。

金融行业的竞争最核心的是人才竞争,绿色金融人才是农商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第一资源。受访者均表示,面对绿色金融人才的短缺,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需要建立起人才发展规划,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从而更好地抓住发展契机、创新绿色产品、管控绿色产业信贷风险。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