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四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记者在采访中明显感受到,对于地方法人银行来说,做好“敢贷”和“会贷”尤为艰辛,是“勇气”与“能力”的综合考验。
“敢贷,是持续生存的保障。”
不少受访者都描述了一个现状:近年来,农商银行存贷利差水平不断收窄,且存贷利差仍是主要盈利来源。同时,地方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惧贷”“惜贷”问题仍然存在。
基于此,地方法人银行须通过“敢贷”,以量补价,从而保证持续经营的能力。而农商银行是否“敢贷”,归根结底是要看银行是否有完备的机制去“保护”审贷、放贷的相关岗位人员,这也就意味着银行需要完善尽职免责制度、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
目前,大部分农商银行已经通过建立客观可量化的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适当提高免责和减责比例,并在贷款风险发生后,启动问责程序之前,先启动尽职免责认定程序,开展尽职免责调查与评议并进行责任认定,从而引导相关岗位人员勤勉尽职。
同时,不少农商银行也在思考,下一步如何结合业务实际不断更新完善尽职免责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最大限度保护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
“会贷,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受疫情等多方因素影响,不少企业出现现金流不稳定、利润率降低等情况,对于银行来说,意味着贷款回收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就考验着银行相关业务人员在发放贷款时能否有充分的评估和尽可能精准的预判,对其专业水平提出较高要求。
如果说“敢贷”意味着保证持续经营的能力,那么“会贷”无疑是优化银行整体结构,提高资产质量的“捷径”。
记者发现,不少农商银行已经采取多项举措提升自身“会贷”水平。除了用好用足优惠政策以及创新特色贷款产品、提升“定制化”服务质效之外,还多方“借力”,通过政银、银担、银税合作,持续提升获客能力,合规发放贷款,在确保贷款质量稳定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
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建立,非朝夕之事,需要农商银行加强相对薄弱环节的同时,久久为功、统筹推进。同时,在不断建立与完善的基础上,时刻不忘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提高贷后管理有效性,确保贷款精准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