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爱静 通讯员 张菁
【农村金融时报】
“这份保单和这50万元银行授信,给养殖场带来新希望。”浙江省乐清市鹏正畜牧场负责人周林勇从太保产险温州分公司和乐清农商银行接过两份金融大礼包。这也标志着生猪产能综合服务险暨“价格指数+金融贷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创新试点在温州全域铺开。此次乐清市鹏正畜牧场参保生猪规模1000头,获得风险保障234万元,同时在乐清农商银行获得额度50万元授信用于缴纳保费自负部分。
为加快推进各项政策直达企业,温州银保监分局组织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梳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工具包”,全力以赴稳住融资预期,切实抓好政策落地。
治“心病” 稳供应
在非洲猪瘟疫情、猪周期、猪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下,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受冲击极大。自去年5月以来,由于温州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户们陷入亏损,养殖企业面临巨大生存压力,养殖规模不断压缩,成了政府的一块“心病”。
在政银保“三位一体”共同努力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于5月在乐清、平阳、苍南、泰顺、龙湾5个县(市、区)推进,试点规模13万头,以此缓解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对养殖户的影响,提升企业信心,助力生猪产业稳价保供。
对于规模养殖户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价格风险。周林勇算了一笔账,现在毛猪价格每公斤16元,亏损2元,按一头猪150公斤来算,卖一头就要亏300元。目前,周林勇亏损情况已持续一年多,养殖规模也从原来存栏3000头直降到现在的1800头,处于低位运行。“有了保险托底,我心里就不慌了。”周林勇说。
据了解,方案中的条款厘定保险标的价格为18元/公斤,保额2340元/头,保险保障位于全国较高水平。值得关注的是,方案保费的70%由温州市、县财政补贴,剩余的30%,参保企业可向辖内农商银行申请专项“生猪保费贷”,由银行为其提供保费自负部分的全额贷款,让养殖户真正养上“放心猪”。
数据显示,去年温州市畜牧业产值37.47亿元,生猪年末存栏 69.99万头、出栏84.53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户191家,万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33家,其中新改扩建万头以上规模猪场21家。
据太保产险温州分公司副总经理雷兴华介绍,目前生猪数量远达不到本地市场猪肉需求。通过保单收益权优先赔付银行的方式,提升银行的放贷意愿和放贷规模,能够在“保稳定”的同时,精准为养猪企业保“价”护“行”,给本地猪肉供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温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雄表示,近年来,全市农业保险资金投入从40万元增加到800万元,保障规模从7400多万元增加到1.6亿元,保险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四两拨千斤 “保证”解忧
随着温州市政府出台助企纾困“30条措施”,各保险机构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千方百计稳定市场主体,助企纾困。
“公司只花2.5万元,就盘活了550万元现金流,操作又方便,保证保险给我们企业解忧了。”浙江通力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去年9月至今,公司在大地财险温州分公司投保投标履约保证保险共28次,合计释放担保金550万元。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痛堵点主要集中在融资难题上。保证保险的推广,减轻投标企业资金压力,盘活企业“沉睡”资金,切实帮助企业松绑减负。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温州财产保险机构保证保险保费收入8065.07万元,同比增长23.90%,约为全市小微企业释放保证金40亿元。
“人保财险公司的‘及时雨’,总能在我们困难时伸出援手,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提到人保财险瑞安支公司政银保保证保险,瑞安华鑫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很感动。据悉,华鑫禽业成立于2010年,主营蛋鸡养殖,拥有高度自动化蛋鸡养殖设备,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
2018年,华鑫禽业技改升级遇到资金困难,通过政银保保证保险增信,获得新增贷款300万元,并申请到首年保费30%市级财政补贴优惠政策,解了燃眉之急。2020年,受疫情影响,华鑫滞销鸡蛋高达200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公司经营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政银保保证保险贷款增信再次帮助华鑫实现平稳过渡。
从2018年至今,华鑫禽业已连续5年投保政银保保证保险,累计保险金额达1500万元。经过多年发展,华鑫产能提升30%,目前日产鸡蛋8吨左右,年产值超6000万元,已成为温州市第一大鸡蛋生产基地、浙江省第三大蛋鸡养殖基地,是我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 “国家级示范生产基地”。
华鑫禽业的成长仅仅是温州金融纾困、定向“供氧”的案例之一。今年以来,人保财险温州市分公司不断拓展保证保险,与辖内银行合力推进“保贸贷”项目,优化承保理赔条件,稳定外贸企业现金流,下调“租金贷”保险费率,从原来的1.2%降到0.7%,减轻综合体商户复工复产的资金压力。
据统计,今年1-5月,人保财险温州市分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城乡创业者、农户贷款6089笔,总保险金额达17.9亿元,赔款笔数50笔,累计赔款765万元,为全市经济稳定出实招,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