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按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顺序依次进入“三夏”生产时间。夏粮丰全年稳,“三夏”生产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全年粮食稳产增收的基础。抓好“三夏”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离不开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在多个产粮大县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财政部下发的相关通知,今年,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将实现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全覆盖。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相较于物化成本保险进一步提高了保障水平,基本上可以让农户实现“旱涝保收”。当前,部分粮食主产区夏收已结束,“三夏”工作重心转向夏种夏管,各保险机构应抢抓时节,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为接下来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承保工作打好基础。
“三夏”期间通常是我国气象灾害频发的时期,高温、强降雨、冰雹等自然天气以及病虫害都是影响粮食丰产丰收的因素。除了发挥灾后损失补偿的作用,农业保险还应为前期的防灾减损工作提供支撑和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保险机构与气象、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的合作机制逐渐建立健全,通过灾害前预警、病虫害防治、人工干预天气等方式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已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卫星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天空地”立体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农险信息平台的搭建,优化了农业保险承保、查勘定损、防灾减损等服务能力,实现了“按图承保”“按图理赔”,不但降低了承保机构的赔付支出,也有效提升了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管理水平和防灾减损意识,助力减少农业生产损失。
然而,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农业保险还面临不少挑战。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农业保险覆盖率和保额标准偏低,难以有效弥补受灾损失;部分地方政府通过指定保险机构、强制保险机构违规承保理赔等方式,违规干扰具体保险事务;违反农业保险愿保尽保政策,直接或间接变相限制农户投保;未按规定足额配套、拨付结算不及时;违规发放保险业务协办费;部分保险机构通过虚增保险标的等骗取农保补贴。这些现象均是影响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桎梏。
守护粮食安全,农业保险不可或缺,这其中离不开各方的协同配合。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加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杠杆作用,切实保障农户的利益。保险机构应全力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各项工作的落地实施,同时不断创新产品,提高保障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此外,政企双方还应携手搭建平台,打通数据壁垒,推动建立农业风险灾害救助体系,让农业保险真正成为粮食安全的“护航者”。